创新改好小厕所 着力服务大民生
——大通湖区扎实推进改厕工作取得实效
“厕所革命”关系广大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关系城乡社会文明进步,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素质提升息息相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通湖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把农村改厕与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紧密结合,坚持高位推动,创新改厕模式,让新型卫生厕所成为“截污”重要手段,2019年完成农村厕所改造3967户,超出省确定目标的325%,改厕工作得到了群众拥护、上级认同、检测见效的良好效果,为环洞庭湖区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益探索经验。
一、坚持扎实推进,着力改善环境。一是高位统筹。立足把民生工作做实做细,将农村改厕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下决心精心部署、定期调度、攻坚克难,今年已召开改厕工作会议21次,明确了“党政主导、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创新推动”的总体思路,并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做到高位统筹、上下联动。二是精准实施。制定《大通湖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改厕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坚持“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原则,明确目标任务、改厕模式、资金来源、实施要求,实现村级粪污无臭无害化处理。三是助力环保。改厕工作的强效巩固提升,有效减少区域内磷、氮排放量,助力大通湖水环境持续改善,截至11月大通湖国控断面水质监测连续14个月为V类(其中5、11月份水质总体评价为Ⅳ类),总磷指标同比去年明显下降,其他指标均值在Ⅲ类水及以上。
二、创新方式方法,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借鉴他山之石。坚持“外学发达地区、内比兄弟区县市”,先后到浙江安吉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整合各地数据,综合分析,找准适宜改厕的良策。二是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湖区特点,推进改厕工作。区内改厕的主体工程采用玻璃钢三格化粪池方式建设,除磷、氮指标外,大幅度降低的COD、BOD、SS指标均符合一级B排放标准。顺应地域、沟港、渠道、流域水环境治理要求,在每个化粪池出水口增设“第四格”小型人工湿地,从下至上铺设砾石层、细砂层、覆土层,在其上种植美人蕉、铜钱草、香蕉等挺水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部分磷、氮元素后再次沉淀过滤,使污水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三是多元筹资筹劳。“三格式化粪池+小型人工湿地”无害化厕所的改造,政府投入1200元/户用于厕所户外部分建设,农户筹工筹劳开挖化粪池,达到了“小成本投入、办出大成效”的效果,目前全区90%以上农户采用此模式。
三、做好结合文章,确保工作实效。一是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厕相结合。在全面动员部署、推进的基础上,将改厕工作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特色品牌工作来打造,集中力量消除旱厕,全面实现区域内沿湖流域重点村粪污无害化处理。二是党建引领与改厕相结合。将村级党员干部家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让党员干部试点先行,打造改厕标准化示范点,以点带面,用实际效果提高群众积极性。将改厕工作融入到主题党日活动中,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当先锋、树标杆、作表率,同时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引领周边群众积极参与。三是脱贫攻坚与改厕相结合。将贫困户家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工作作为我区一线考核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的重要内容,达到“一次走访,多重效果”的目标,2019年全区贫困户改厕1508户,占全年总任务的38%。
四、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内生动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成功的关键。一是以营造氛围激发群众活力。将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和“村村响”广播、宣传车等实体宣传相结合,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展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全区农村厕所改革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认可度。二是以评比奖励提高群众热情。开展最美庭院、最清洁户、不清洁户等多种多等次的检查评比,通过张贴红白榜、适当发放奖励等形式,提升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改革的积极性,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三是以实效引导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户主会、入户走访、现场观摩等方式让群众看到改厕成效,逐步实现从不愿搞“看不到直接收益的建设”,到“跟风”拆旱厕建新厕,再到为改厕工作“点赞”的转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