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排渠水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8-22 17:09 作者:人大政协 浏览量:
A+A-

 

徐钢委员

(2017年2月)

近10多年来,电鱼、炸鱼、摆“迷魂阵”等非法捕捞屡禁不止,渔类资源骤减,排渠沟渠鱼类几乎灭绝,农田肥水直入沟渠,造成水草无限生长。特别是每年3月份中旬至10月上旬,各类水草(主要是革命草、苦草、轮叶黑藻、小茨藻、眼子菜、浮萍)滋生于河道、排灌沟渠,形成“草”灾,阻塞沟渠排灌,严重影响水质。目前,我区主要依靠人工、辅以化学除草剂来清草,乡镇每年用于排渠清草的费用在20多万,且效果不理想。农户因沟渠水草阻塞,水系不畅造成旱涝的纠纷时有发生。对此,金盆镇从2012年开始,逐步探索出一种排渠水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并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建议向全区推广。

一、金盆镇排渠水生态环境治理及成效

排渠水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是通过利用食草性鱼类的生物食性特征,在排渠中投放一定量的食草性鱼苗以达到水草、鱼类生态平衡,既有效解决了排渠(沟渠)水草清理难题,又保持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一是生态效益方面:水草发生变化,黑藻等水草几乎从水面消失,革命草没有成片成堆;水质明显提升,初期水质黄、浊,含有大量的有机生物,气味辛臭,投苗一个半月后,水质逐渐变清澈,没有气味;有效抑制福寿螺繁殖,在福寿螺繁殖的盛季(5—8月),试验区福寿螺虫卯非常少见,证明福寿螺虫卯也是鱼类食物。二是经济效益方面: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明显低于人工除草成本。据统计,2011年和2012年,该镇人工除草成本分别约为22万和21万。而2015年和2016年,该镇通过水生态治理模式清除107公里排渠水草的费用每年13万左右(具体组成是每千米沟渠投入草鱼57公斤,按2016年草鱼苗种高价16元/公斤计算,折合资金是912元/公里;苗种标准为20—40尾/公斤;宣传、执法、管理成本在200-300元/公里)。2015年—2016年,该镇电排电费相比往年减少5万元以上。三是社会效益方面:水草减少,鱼类增多,水质变清澈,这一举措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每年还吸引全区不少钓鱼爱好者来垂钓。同时,有效保证了电排正常运行,2014年在“7·5”雨渍事件中,24小时降雨量达到176毫米,外排电排都可满负荷运行,未发生重大水渍事件,2015年至2016年大排渍期间,没有因水草阻塞造成电排停机事件。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金盆镇排渠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有目共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原碧水蓝天的有益探索。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一是电打鱼现象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苗存活率。二是村级主体责任不明确,完全由镇主导实施,缺乏上下联动的系统管理机制;三是镇财力有限,鱼苗投放经费缺乏保障。

三、对全区推广的建议

我区是农业区,全区四镇沟渠长度不少于850千米,据估算,每年用于排渠搭草费用不低于200万元。按照金盆镇现有模式标准,每年3月份投放鱼苗,在水草丰富的前提下,治理1千米排渠,投入成本在1200元左右,水草生长可以达到平衡,可节约成本近百万元(全区沟渠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850千米×57公斤/千米×16元/公斤(最高价)+850千米×300元/千米=103万元)。作希望在全区推广金盆镇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并针对当前实际困难,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建立农业排渠水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一是明确经费保障机制,区级可整合相关环保、涉农项目资金对乡镇给予财力支持;二是对管控排渠渔业资源建立有效的举报奖励机制,经查证属实的举报信息,可奖励举报人100-300元。三是夯实联防联管机制,环保、农水、渔政、公安等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对于公众举报的电鱼打鱼炸鱼等破坏生态平衡行为,迅速核查和整治,在全区形成强有效的环保执法威慑力。四是建立村级分段管理机制。镇村启动沟渠二级“段长、点长制”管理,由镇与村、村与周边居民签订责任状,各段长、点长履行所负责河道水污染防治的管理职责,进入常态化管理,确保河道沟渠无乱堆乱放,无非法捕捞,无明显漂浮垃圾。乡镇可按照责任渠段把渔业收益分成纳入村集体收益,提高管理责任主体的积极性。

二方面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春季禁鱼、渔业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多层次宣传报道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和成效,对各地工作不力以及非法捕捞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跟踪曝光;积极引导公众既当监督者又当参与者,鼓励村(社区)建立义务护河队、环境监督员等志愿者队伍;在全区交通干道公交站点及两侧路灯广告牌上设置宣传广告牌,在城区大型超市、商业步行街、主要农贸市场等显著位置设置标语牌,形成全民关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大通湖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