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决策公开
关于大通湖区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02 17:14 信息来源:区人大政协联工委综合办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大通湖区人大政协联工委

2013910

 

为主动对接、全面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根据区委要求,区人大政协联工委从5月中旬开始,就大通湖区如何全面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了认真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融入生态经济区的背景和意义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5月底,国家发改委印发《2013年促进中部崛起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适时编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意味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由省级层面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已是指日可待。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岳阳、益阳、常德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区县(市),总面积6.0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万。规划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湖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生态优先、富民为本、三化协调、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重点解决粮食、水利、民生和生态“四个安全”问题,按照3年打基础(20132015)、8年新跨越(20132020)的战略步骤,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绿色经济先行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引领区、两型引领的三化协调推进示范区、江湖一体的现代物流集散区、低碳发展的国际合作试验区。

我区位于洞庭湖腹地,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33个区县市之一,正面临着继农场体制改革后全面提升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作为,全面融入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是能顺利进入国家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的绿色通道,突破体制障碍,享受均衡待遇;二是能加快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为促进产业振兴和民生改善提供支持;三是能通过合作协调机制,提升区内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拓展发展空间;四是能提高我区政治、社会地位,有效防止被边缘化,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内在动力和生产要素吸纳能力。

二、全面融入生态经济区的现实基础

有利条件:

1. 基础建设有长足进步。2000年建区来,累计投资15亿元用于交通、电力、农田、水利、城镇、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全区公路已基本形成以省道(S202)为依托、县道为骨架的“一横三纵”干线通道和乡、村公路干支结合、城乡一体的公路网络。城镇扩容提质加速,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中心村庄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2. 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生态种养技术、机械化种植水平不断提升,粮、棉、油、果蔬、水产产量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三品一标”认证达27个;规模经营不断扩大,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1.6万亩,其中信托流转5.8万亩,扶植农村合作组织63个;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全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家,市级11家。新型工业体系已见雏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食品、纺织、造纸、林板材、医药和信息等6个支柱产业,全区32家骨干企业产能稳定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顺利跻身省级工业集中区行列;校区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有新进展,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将得到有效保障。

3. 品牌效应有独特优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淡水渔都核心区”、“中国河蟹之乡”、“大通湖”牌水产、“口口香”米业、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和众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品牌,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渐攀高,均是我区有别于其他区县市的品牌优势,将为我区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4. 生态资源有良好保持。12.4万亩的“三湘第一湖”水体保持良好,湖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湖滨湿地特征,是整个洞庭湖湿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区内河网密布,内、外湖岸线较长,便于建设生态屏障和绿色廊道,加之耕地田园化水平和路网绿化率较高,推进生态种养、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不利因素:

1. 规模偏小,体制不顺。人口、土地、经济规模小,发展实力不强,随着省直管县政策的深入推进,享受国家一般转移支付和立项争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体制障碍日渐显露,被边缘化的趋势逐步加大,不利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2. 区位不优,资源单一。远离省市中心城市,又不处在交通枢纽干线带,属典型的平湖区农村腹地,除水、土资源外,再无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较大程度地制约了招商引资和产业建设。

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过多,目前境内基础设施水平远落后于其他区县市。特别是交通瓶颈仍然存在,对外通道少,无高等级公路连通;区内县乡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断头路多,通达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循环路网体系;水运航道淤塞严重,功能基本丧失。城乡、电力供水设施滞后,迫切需要改造升级等等。

4. 工业发展层次不高。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均是资源主导型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产业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不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劳动力密集而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对财政贡献率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全区工业缺乏大项目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工业提速增效压力很大。

5. 生态保育压力较大。环大通湖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大湖投肥、投饵量增加,富营养化趋势加重,河湖连通不畅,水体交换能力下降,自净功能减退,大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威胁,生态保育压力增大。

三、全面融入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

根据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原则和战略定位,结合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人口密度和发展水平,我区应以建设生态大通湖为战略目标,在融入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把握以下发展定位。

1. 做优生态种养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目标,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基础,优化整合农业资源,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景观、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尽快实现农业增长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组织方式由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向合作化、规模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标准化、集约化转变,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和中南地区淡水渔业养殖中心,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 做强生态加工业,建设现代加工工业集中区

依托湖区生态环境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大米、水产品、畜禽、蔬菜、食用油等食品加工业,提升纺织、板材加工业。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农副产品战略储备基地,建成现代加工工业集中区。

3. 做大生态旅游业,建设现代生态旅游度假区

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水土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宝贵的河湖岸线等优势,搞好东洞庭环湖游、鱼米之乡游、湿地生态游等3条旅游精品线路的对接,坚持过境游和目的地游并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全面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旅游框架之中,建成现代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全面融入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省、市规划的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布局,我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住融入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

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严控耕地保有量。继续推进环洞庭湖基本农田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和灌区续建配套、“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旱涝保收能力和生产能力,尽快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发展优质绿色生态农业。树立生态农业理念,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农业发展,以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追溯体系,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品牌、一个专业协会、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检测体系、一批标准园区等“六个一”的模式,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扶植口口香米业、大通湖农场有限公司、三星公司和天泓、锦大、和平、华源等水产品企业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农产品生产,提高“三品一标”认证比例,支持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和注册商标,打造全国著名品牌,抢占市场高地,提高我区生态农产品整体竞争力。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化为起点、产业化为引领、品牌化为目标,搞好产业功能分区,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百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巩固提高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地位;加快实施无公害蔬菜基地、高产优质油菜基地、高产优质棉花基地、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现代生态渔业标准化示范工程等建设,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畅通产销渠道,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增值能力。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继续加强校区、校企合作,实施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种苗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完善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设好大通湖专业物流中心、大通湖农副产品国家储备基地和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产销对接。

2.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生态食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发展理念,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湖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推动食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突出发展粮食加工、蔬菜加工、食用油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食品加工骨干企业为主体,引进优质资本,加强资源整合,重点支持口口香米业、天泓渔业、君康油脂、大通湖农场有限公司和三星食品、天诚食品、亚泰轩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标志性企业,打造食品生态加工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推进循环工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棉麻纺织、造纸、林板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改力度,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支持普华、德星纺织转型升级,促进环宇家纺、富华棉麻、银源棉麻快速成长,扶植金北顺纸业扩规提质,加快天健木业、腾晖木业的板材、办公家具产业的发展。

培育扶植新兴工业。以提升自主研发为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重点支持舵杆洲风电场、湘易康生物制药、旺农金太阳光伏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

3. 努力推进湖乡生态旅游

优化旅游发展格局。按照生态经济区的旅游规划安排,我区应构建“一核、一轴、一带、多点”的旅游空间开发格局。“一核”:即以大通湖大湖为核心,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湖泊型旅游目的地和环洞庭湖生态旅游必选的核心景区。“一轴”:以S202S217为轴线,连接区内各大农庄和重要景点,形成湿地生态游、田园观光游的生态休闲廊道。“一带”:以东洞庭大堤大通湖堤段为旅游带,外有洞庭湿地和风能发电场,内有绿色屏障、田园风光和湖鲜美食,是我区湖乡生态旅游的主打景区之一。“多点”:即分布各处的旅游景点,包括生态公园及沿河风光带、生态农渔家、生态果园、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园等等。同时,依托湖区水网路网,加强与环洞庭生态旅游区的联系与开放对接,形成跨区域产品互补、客源相通的协作发展新格局。

构建多元产品体系。加快开发建设旅游产品体系,构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科普旅游、美食旅游、节会旅游、娱乐购物等八大类旅游产品,树立美食捕捞两节、湿地观鸟、油菜花海、苇海踏青、湖洲野炊、洞庭之心、赏荷采莲、特种水产观赏等特色旅游品牌,注入文化元素,打造春看菜花夏赏荷、秋品闸蟹冬捕鱼的“大通湖印象”,形成磁场效应,提高我区湖乡生态旅游吸引力。

提升服务配套功能。依托环湖路网建设,加快河南线、沙老线、朝北线的改造升级,尽早启动环大通湖沿湖风光带建设,尽快疏通金盆河道和五门闸外湖航道,建好1000吨级客、货水运码头,构建设施完善、快捷便利、内联外通的旅游交通体系,打通生态旅游廊道。保护好北洲子、南湾湖2处通用机场,适时开发低空旅游项目和低空运输航线。加快特色美食街区、餐饮文化基地、旅游宾馆和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功能,提升旅游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4.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防御1954年洪水标准为目标,加强外湖堤防达标建设,结合内湖环湖公路建设加高培厚内湖堤防,提高内湖库容标准。推进河道整治工程和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畅通河湖水系,提升排涝能力,全面达到1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按照外打通道、内抓配套的思路,搞好新升省道S217的改造升级、益南高速大通湖连接线建设,争取内湖环湖公路延伸至南县明山镇和乌嘴东风桥,形成新的对外通道。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提高等级标准,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和安保水平,实现各镇、主要景区景点二级公路相连。搞好水运航道、码头建设和物流站场建设,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城乡电网、供水管网的改造升级和城乡信息工程建设,尽快实施燃气供输工程,为建设生态大通湖提供基础设施体系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良好湖泊保护工程,推进湿地修复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实施洞庭湖生物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县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基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沿湖、沿河、沿路两侧林带建设工程,营建森林景观生态廊道,构建湖区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城镇绿化景观建设工程,创建宜居宜业生态城镇,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实施农业面源、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工程,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实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中转设施和集中处理设施,提升城乡污染物处理能力。

推进统筹城乡建设。在实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环洞庭湖县域中心城市,提高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管理一体化。切实加快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用水、环境连片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中心村庄集中居住区建设和居民住房改造工程,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国家大政策为背景,创新城乡公共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使农村居民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户籍就业、金融等方面尽可能地享受到均衡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

五、全面融入生态经济区的工作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管委成立全面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发改部门牵头,设立工作机构,成立工作班子,按照“规划指导、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原则,组织相关单位依据国家和省、市规划,适时编制大通湖区全面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和农业、水利、交通、工业、旅游、国土、城镇化、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及各镇片区规划,加强各项规划与省、市规划的衔接,并切实保障实施。制定重点企业支持目录,在政策、项目、融资、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以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争取市、省重视和支持,在省级层面解决省直管县的临时行政代码问题,力求最大可能破解体制障碍。

2. 搞好项目对接。要根据省、市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和优势,对拟定的151个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将“十二五”即将实施项目和“十三五”备选项目融入生态经济区项目之中,落实部门责任,加强与省、市规划项目的对接,搞好项目设计和包装,充实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进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项目建设范围。

3. 建立互动机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产业、项目和生态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和组织实施方面,要站在整个生态经济区的高度谋划好大通湖的发展。建立部门、镇、村合作联动机制,统筹推进产业和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协调衔接,从省、市层面建立县际合作互动机制,在跨区域重大项目、重大资金、政策争取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