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发展论坛
关于大通湖区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10-31 15:10 信息来源:大通湖区管委会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壮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湖乡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通湖区因其独特的交通地理及环境优势,迎来了后发赶超的重大战略机遇。近年来,新一届区委区管委会抢抓发展机遇,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顶层设计。调研组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展了深入调研和思考,形成报告如下。

一、大通湖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优势

大通湖素有“鱼米之乡”“河蟹之乡”“洞庭明珠”的美誉,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及中国淡水鱼都核心区,有着生态湖洲和悠然田园的自然风光,是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农垦历史辉煌。作为全国农垦骨干企业和全省创建最早的大型国营农场,一代又一代的农垦人不畏艰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包容、患难与共,走过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垦荒、六十年代种粮、七十年代办工业、八十年代农工商、九十年代奔小康”从无到有的艰辛创业历程,为全国农垦事业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作为“国营农场的一面红旗”,从王震、王首道、毛致用到温家宝、邹家华,从亲自奠基到亲临指导,大通湖农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倾注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希望。作为国家商品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因贡献突出,受到国务院的嘉奖,在中国农垦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文化厚重包容。“王家坝遗址”见证了早在6000年前,人类在此生息繁衍的大溪文化。香火旺盛的大通禅寺传承着肖伯轩勇救朱元璋的侠义精神。尼古湖诉说着美妮的坚贞传说。战天斗地的农垦人围湖开荒,开拓了“团结、守纪、敬业、奉献”的农垦精神。此外,南湾湖的军旅文化、插队落户的知青文化、“智者乐水”的渔民文化及“五湖四海”的移民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共同锻造了“勤劳、进取、开放、包容”的大通湖精神。

自然景色怡人。“山美张家界,水美大通湖”。12.4万亩烟波浩淼的大通湖,水天一色、万鸟翔集,被誉为“三湘第一湖”。以漉湖为主体的南洞庭世界级湿地,100万亩芦花飞扬、绿草如茵。“春赏菜花夏采莲,秋品螃蟹冬捕鱼”的四季印象,湖光潋滟、鱼舟唱晚的江南水乡情韵与沃野千里、水陌纵横的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区域自然生态条件好,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比较高,是天然氧吧。

物产资源丰富。大湖有鱼类109种,底栖软体动物22种,水生植物59种,水鸟12种。所产优质稻米、果蔬、虾蟹等无公害绿色产品,属免检产品,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通湖大闸蟹”位列全国十大名蟹,金盆小龙虾被誉为“洞庭珍珠翡翠”。 目前,锦大渔村全鱼宴、“金健”优质大米、“蟠桃宴”葡萄酒、“九州红”糯米酒、“麦帝”食品、“想呱呱”食品、“曾大姐”吊瓜籽等湖乡特产和风味食品已成为该区旅游产品的“代言人”。

二、大通湖区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大通湖区的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通湖旅游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尚未做好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顶层设计,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的优势还未凸显,品牌形象还有待树立提高。

(一)生态主题鲜明,但亮点不突出。新一届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明确将大通湖区打造成为全省农业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目的地目标,“绿色生态”成为了该区的主打牌。如此亮丽的生态名片,却因未找好彰显自己特色的着力点,仅带来了以自驾、散客为主的旅游产业低效市场,未产生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该区是国家湿地公园,但湿地旅游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较广泛的概念范畴,没有精准的意识定位,国家湿地公园的招牌实则其貌不扬、平淡无奇,无法创造出独特效益。尤其是具有明显大通湖优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还没有走出自己的成熟路子,大通湖品牌打造还没有形成实质性成果。

(二)文化资源丰富,但品味有待提升。大通湖区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风情民俗,但存在表现形式单一和挖掘深度不够两大问题。一方面,大通湖是由上万名军民、下乡知识青年、移民等努力开垦的结晶,农垦文化和农垦精神成为该区特有的文化标志和精神内涵。一直以来,由于保护意识不强,疏于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和管理,仅限于采取文化墙的形式来进行宣传,无法让旅客真切了解到农垦时期的辉煌历史。另一方面,对大通禅寺传承的肖伯轩勇救朱元璋的侠义精神,尼古湖美尼的坚贞传说及“王家坝遗址”的“大溪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仅限于停留在敬一柱香、看一下湖、逛一个院子等形式化旅游上,资源内涵无法形成比较优势,缺乏旅客吸附力。

(三)旅游产业向好,但文旅融合欠缺。“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143.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4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同比年均增长15%。在看到旅游产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大通湖旅游产业的突出软肋,就是旅游缺乏和文化深层次的融合。一是旅游项目形式单一。目前,大通湖的旅游产业还处于原始、初级的阶段,游客到大通湖游玩多以品虾蟹、游大湖、赏田园风光为主,游玩项目单一,景点与景点之间串联度不高,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二是产品文化内涵缺乏。由于该区在旅游开发上对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导致旅游形象不突出、主题不鲜明,文化氛围不浓,游客无法充分了解该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风情民俗,极大地削弱了旅游地的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大通湖区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大通湖区旅游产业要上档升级,必须走生态与文化相融之路。以科学的旅游总规为统领,以生态旅游为支撑,以农垦知青文化为内涵,做到文旅结合、以文兴旅,从而撬动全域旅游。

(一)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打造湖滨特色。开发黄金线路。水生态文化是大通湖最具魅力的文化,要突出开发以水生态为主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以“一湖好水”的大湖风光为吸睛点,辅以沙堡洲村“民宿游”为着力点,融入老三运河的驻留点,连接沟渠纵横的延伸点,积极开发水上观光、水上高尔夫、水上垂钓等临水休闲旅游,倡导亲水、爱水、惜水、护水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化。突出湿地旅游。充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和南洞庭世界级湿地的生态魅力,发展好湿地旅游。积极开发以房车、私家车为主的“露营基地”等旅游项目,形成亲近自然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休闲养生、参与体验式生态旅游特色。擦亮田园名片。以“四园三中心”为重点,着力建设好生态农业产业、休闲、创意示范园,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亮点工程,发展田园观光、田园采摘等体验式旅游。以大通湖通用机场为中心,打造航空小镇,发展低空飞行、高空观光等空中体验式旅游。

(二)围绕文化深度开发,提升内涵品位。大通湖文化厚重包容,需多举措深度挖掘,不断提升大通湖底蕴。一是讲好一段历史。要围绕农垦知青文化,加强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聘请专家和农垦知青老人挖掘整理大通湖文化,开设农垦知青文化大讲堂,建好“农垦博物馆”或“农垦公园” 、文化墙,讲好大通湖这段传奇农垦发展史。二是说好一个故事。大通湖人文景观大通禅寺其前身为肖公庙,主神为肖公菩萨。传说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在该地兵败势危,得行侠仗义的船民肖伯轩救助,其登基后修建肖公庙奉祀。要加强对肖伯轩勇救朱元璋故事的宣传,提炼其包含的友善、诚信等核心精神,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教材,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三是用好一处遗存。距今6000年以上的“王家坝遗址”,系新石器时代遗存,属“大溪文化”。要充分挖掘已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碎片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参观遗址、专业解说、制作仿真艺术品等措施,让大家充分了解先民繁衍生息的生产生活水平及洞庭湖的起源。

(三)注入文化色彩,完善服务功能。要通过完善旅游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游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设计好特色文化旅游标识。要根据大通湖的产业和文化特色,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设计好文化旅游标识,通过优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和感染人。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公共场所、建设运营空间、各类旅游产品包装及节庆活动等,以此提高大通湖区品牌辨识度。二是建设好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地标性服务平台是一个城市文化魅力的招牌,要着力建设好集体育健身、休闲养身、文化修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区文体中心。要统筹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湿地公园科普馆、标本馆及艺术展览馆,普及湿地知识,宣传湿地生态文化。要以东大光伏、舵杆洲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发电项目为依托,以争创全省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配套建设新能源科普馆,加大对光热、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的宣传。三是打造好文化旅游亮点。结合大通湖农垦文化、戏曲文化等,充分挖掘当地民俗风情的历史元素,在保护开发好特色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沙堡洲村为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集康养和民宿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江南湖湘风格的生态小镇。

(四)创新丰富“旅游+”模式,提升品牌形象。伴随着“学乐康安美”的消费结构升级,游客对现代旅游更注重品牌选择和全方位的体验。因此,要创新“旅游+”模式,全面激活旅游的生命力。一是强化项目包装,打造知名景点。坚持规划引领项目的原则,采取社会资本独资或PPP等多种形式吸引各方资金的注入,精心包装具有市场潜质的旅游项目。重点建好大通湖东岸地区整体开发、环湖风光带、大通湖农垦主题公园、大通湖至东洞庭湖湿地旅游以及“一河两岸”生态风情项目等精品项目。二是培育艺体氛围,打造精品节会。结合大通湖实际和资源禀赋,推出富有特色的综合性旅游节庆和民俗活动,提升节庆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进相关艺术院校、知名画家以及文化艺术企业,积极打造“写生节”“摄影节”“观鸟节”“捕捞节”等具有湿地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依托环湖风光带、环湖公路项目,开展环大通湖自行车赛、马拉松赛大通湖分站赛等体育节会。三是开发特色商品,打造天下美食。充分利用大通湖是洞庭湖地区重金属不超标和国家绿色生产基地的优势,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不断开发独具匠心、个性突出、鲜美爽口的特色商品。做优做强大通湖大闸蟹、小龙虾、娃娃鱼、生态大米、“曾大姐”吊瓜籽、湘莲、脐橙、黄桃、葡萄、火龙果、“四季蔬菜”等现有农水产品及特色果蔬产业。做大做响“大通湖大湖捕捞节“大通湖秋季品蟹(帐篷)节”“大闸蟹美食旅游节”等节会,让大通湖大闸蟹、“洞庭珍珠翡翠”金盆小龙虾等美食在全国声名鹊起。同时,要大力发展龙虾、螃蟹、鱼、湘莲、脐橙、黄桃等农水产品深加工业,提升旅游产品的产业附加值,让舌尖文化转化为“舌尖经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