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大通湖区2022年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2-05-23 15:34 信息来源:大通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通湖区2022年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全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立足新使命、新要求,聚集“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最紧迫任务,把坚守防返贫底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改进和加强乡村治理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坚守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跟踪脱贫、脱贫人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实现情况,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运行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系统通过引导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摸排、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范监测对象的帮扶,实行套餐式管理,确保应帮尽帮。每半年组织区、镇、村干部开展次全覆盖的集中摸排,确保监测对象应纳尽纳。

(三)继续劳动力稳岗就业行动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科学确定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数量或比重,落实就业帮扶各类补助政策,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深入实施“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补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今年全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人数目标量达到3800人以上。

)助推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创业,深化消费帮扶,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着力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用好小额信贷政策,组织实施好到户类产业帮扶项目。

)加强低收入人保障工作。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确保应保尽保。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分类推进农村户厕问题整改;力争完成2000卫生厕所改造任务,实现卫生厕所100%强化改厕全过程质量管控,建立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完成以S307为轴心的省级主干道农村庭院“六个一”升级改造,完成15个村的市级目标任务;全面推行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治理水平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三沿六区”坟墓迁移治理专项行动,对主干道、主河道可视范围内的旧坟,住宅区、城镇规划区内和其他零星旧坟迁移至公益性公墓集中安葬;对其他区域旧坟,拆除坟墓上构造物平整坟堆后按标准改建成卧式墓碑,并在四周植树绿化。

(八)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全面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现村庄规划管理依据“全覆盖”;严格落实《益阳市农村住房风貌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技术导则引领,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

(九)全力抓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开展美丽乡村省、市、区“三级同创”和美丽屋场建设。力争2022年创建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美丽庭院村15个。

(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农村居民对教育、就医、养老等社会化、自动化服务水平;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结合村级“一门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打造,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应用。

(十一)持续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快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体系全面禁止秸秆焚烧,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和综合防治,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全面推行有机肥、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措施,稳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全面禁止江河、湖泊等开放性天然水域投饵投肥养殖

(十二)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完成1.3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13000亩的高标准示范片;加快推进沅江大通湖区集中供水项目建设,确保2022年底前全区人民能饮用安全合格的地表水;持续建强农村电网,推动天然气各镇全覆盖;新建农村公路(旅游资源产业路)1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26公里,危桥改造14座。

(十三)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质量;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推进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改革,优化整合小规模学校;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力提升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农村社保体系,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抓住关键,高效推进乡村治理

(十四)建强配优村党组织。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五化”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鼓励从本村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后备力量;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

(十五)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健全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全面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完善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机制;推广清单制,推动各村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小微权利、村级事项、公共服务等清单,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探索建立发展基金支持运用“一事一议”机制开展微治理、微建设、微服务。

十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立管用有效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方面规章制度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价会等群众组织作用,积极推广殡葬改革的成功经验;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支持农村在传统节日恢复舞龙、舞狮、曲艺等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村镇评比,并向省、市推介我区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十七)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健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强乡镇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和“法律进乡村”活动因地制宜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开展“法治示范村”评比活动,倡导广大村民形成依法办事、议事、管事的良好风尚。2022年,全区完成普法宣传活动12场次以上,受教育群众3万人次以上;加大

巡回审判力度,深入农村社区开放;完善乡村调解、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建立涉农纠纷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力争创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

(十八)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互联网+警务”机制大力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责任;坚决打击和防范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和境外非政府组织渗透活动;加强农民拒毒防毒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对农村赌博、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现象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十九深化清廉乡村建设。突出“班子清爽、干部清正、建设清白、治理清明、环境清洁、民风清朗”六个方面工作重点,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筑牢清廉纪律保障围绕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进一步强化对村(社区)干部的纪律要求推行廉洁从政承诺,镇村两级干部签订廉洁从政承诺书,建立廉政档案;推行廉情评估机制,加强对村级纪检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履职的日常管理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强化道德教化作用,传播清风好故事,弘扬社会新风尚

    四、统筹协调,聚焦践行乡村发展

二十强力推进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结构持续推进低密度、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方式,促进大湖与退养精养池塘养殖方式转型不断拓宽水产养殖品种,全面调优产业结构,大力推广高档优质稻种植和稻虾(蟹)综合种养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四园两带”,推动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提档升级核心效益辐射。

二十一大力实施绿色优质粮实工程,再塑鱼米之乡新优势建设“基地+加工(营销)+科技+休闲观光”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大闸蟹出口示范片、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万亩稻蟹(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将园区建设成大通湖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展示窗口。全力争取大通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1家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每个镇至少有1个千亩示范基地,全区有一批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

二十二强化品牌打造。集中力量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大通湖“两大一小”原有优势品牌,打造大通湖“优质水稻、生态水产、绿色果蔬”的新品牌。加强原产业扶贫项目后续长期培育。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高于2021年,不低于55%,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增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完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实现共建、共用、共管。

二十三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和监管引导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加强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建设,规范合作社运营。加大各类种养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建设力度,有效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改革。力争引进1家以上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示范家庭农场3

二十四)构建乡村振兴帮扶体系。配合组织部门加强驻村帮扶工作,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细化帮扶任务,强化管理培训,重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及农村党建等工作。坚持干部结对联系脱贫户、结对帮扶监测户制度。抓实社会帮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入实施“企业兴村”“乡贤助村”行动,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

(二十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一批村级集体经济样板逐步实现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加强国有土地清理整治,加大老欠回收力度,搞好荒地和废弃房屋的土地整理开发,归集村级集体面积,实施国有土地集中流转,加大土地有序流转的力度,严厉打击“提篮子”的行为鼓励村集体加强统筹协调为当地发展产业提供服务和支撑。实现全区行政村的经营性收入均突破20万元,30万元至50万元的村要占全区总村数的70%以上。

(二十六)稳步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加强产业帮扶、就业创业、救助保障金融帮扶、社会关爱工作力度,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乡村公益岗位政策;探索建设乡村振兴车间,推广以工代赈拓展就业;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返乡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居民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要高于城镇居民增长率

五、树立标杆、切实强化组织队伍保障

二十七强化人才支撑。强化人才支撑,按照牵头、协调、配合三类职责,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工作机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三个一百”人才下乡行动,培引、评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建立乡村振兴人才统筹培训机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内容,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

二十八强化投入保障。统筹用好中央和省市级衔接资金,充分调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性,加快形成多方投入合力;加大对“一县一特”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金融支持;鼓励、引导和撬动工商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项目库建设,强化项目前期谋划和规划可研,健全项目推进机制,严格项目评价办法。

二十九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要求。坚持“区负总责、镇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

三十加强督导考核。对各两不愁三保障排查整改、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脱贫人口就业、易地搬迁后扶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每季度调度、分析研判、情况交流适时组织开展明察暗访,严格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

三十一持续防范脱贫后的风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梳理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各类风险,逐一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常抓不懈。持续加大防止返贫信访问题核处工作力度,及时化解矛盾问题,梳理群众情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