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之心的美丽“蟹”逅 ——大通湖区全力推进大闸蟹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2-11-23 17:01 作者: 浏览量:
A+A-


▲ 水清景美的大通湖大闸蟹出口基地。

开湖捞蟹。

大通湖大闸蟹全部统一包装销售。

上海海洋大学与大通湖区共建大闸蟹产学研基地。

农户手捧水草,准备种植到蟹塘里。

风卷云舒,波涛拍岸,大湖浩荡。“一二三,嘿呦……”11月19日,浑厚有力的号子声中,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大闸蟹养殖基地里,一个个地笼从水中被捞起。每个笼里张牙舞爪、青黑鲜活的大闸蟹足足有40多斤。

不到现场采访,记者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不起眼的面积仅18亩的池塘,是个点水生金的地方。今年已产生纯利润20万元,产出的大闸蟹均重达3.3两,总产值16万元,就连清波荡漾里的绵绵水草,都卖了4万元。而像这样的池塘,大通湖区还有120多个。

产量1500吨,产值突破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和20%,养殖户最高收益上百万元。

流光溢彩的季节,被誉为“洞庭之心”的大通湖畔奏响了丰收的乐章。

五年休养 荣耀归来

今年8月中旬以来,相继有20多家央媒、省媒和本地媒体,集聚在了大通湖。大家盯着的目标就一个——大闸蟹产业。

足足20多天,记者们深入养殖基地、养殖大户、协会合作社、主管部门、政府机关,从生产、销售、管理等多个方面、多个视角对大通湖大闸蟹产业发展进行了最真实、最翔实的报道。

地理位置偏远的大通湖,从没如此被关注过,宛如养在深闺的女儿,淳朴娇羞中撩开面纱,大放异彩。“大通湖大闸蟹”这张名片,再次被擦亮底色。

大通湖养蟹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六十年代。1972年开始,大通湖多次实施大面积放养,在湖南省范围内率先进行人工养殖大闸蟹,大闸蟹种群得到有效恢复。2000年,从上海崇明岛引进蟹苗,大通湖拉开了大规模养殖大闸蟹的序幕,并逐渐形成以“低坝高栏”及“湖内网围”为特征的中华绒螯蟹湖泊生态养殖技术。2003年,在大通湖大湖围网养蟹面积达3000多亩,2004年开启了全湖“人放天养”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使大通湖大闸蟹迅速在全国打开了局面。2008年,全区大闸蟹产量达到50万斤,大通湖大闸蟹进入“中国十大名蟹”阵营。2012年,大通湖所属沙堡洲办事处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2013年,国家原质检总局批准对“大通湖大闸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今年全省农业博览会上,大通湖大闸蟹第三次将金奖荣誉抱了回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皮光辉说,今年的这个金奖意义不同,这是大通湖实施5年禁养后,首次开湖发出的宣告,更是5年来,我们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以退为进,取得比之前更加优异成绩的宣言。

镜头拉回到2016年。湖南省开展了包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整治”的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连年来,因高密度养殖、过度捕捞底栖动物,加上水体交换难,大通湖湖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为积极落实省里要求,推进水环境治理,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我市围绕“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统筹打响大通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型养殖退出和生态修复等7大攻坚战。

2017年5月,益阳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通湖良好湖泊保护工作的通告》,明确要求,大通湖水质未恢复Ⅲ类水质标准前,禁止向大通湖投放肥料、饵料、药料,禁止在大通湖散养河蟹。此外,临湖1000米内区域划分为禁养区。

这意味着,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通湖大闸蟹,以巨大的勇气和毫不退缩地牺牲精神为环境污染治理让步。

这还意味着,大通湖也开始为大闸蟹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新开始谋篇布局。

5年倏忽即逝。

又是一年蟹黄时。

情系大通湖的各路媒体,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5年不见,大通湖的螃蟹品质更高了,产量更大了,蟹农更富了,湖区环境也更美了。

近1个月的采访中,大家深挖细究,从不同层面报道着这些变化,也为大通湖大闸蟹禁养5年后首次亮相就不同凡响,进行了详细解读。《益阳大通湖:大闸蟹丰收 美了环境富了百姓》《奏响渔业“丰收曲”》《闸蟹丰收蟹农笑》等多篇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央视农业频道、农民日报、湖南卫视等媒体刊播,向世人宣告着大通湖大闸蟹的荣耀回归。

绿色基石 质效提升

“当年退出,是为了今天更好地回来。”大通湖区委书记王新宇表示,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更是科学理念。在进与退、加与减的抉择中,区委区管委会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加快大闸蟹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符合区情的绿色发展之路。

转变养殖模式。从2019年开始,大通湖开始由过去单一的大湖养殖向池塘生态养殖扩展。在湖南省优质农副产品(大闸蟹)供应基地示范项目的强力推动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团队的精心指导下,相继制定出台了大通湖大闸蟹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为规范大闸蟹生产经营行为,保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提供了执行标准和参考依据。

抓好投入品源头监管。强化行政监管责任,以完善大闸蟹质量追溯体系平台为基础,实施生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管控。“我们将在现有5个点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重点发展区域核心点位探头,对大闸蟹养殖投入品、水质、肥力、防控等进行全程监控。出口蟹基地今年将全面进入质量追溯体系平台。到2026年,所有100亩以上示范基地将全部进入平台。这就为大通湖大闸蟹全面实行科学化、信息化管控又增加了一层安全砝码。”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分管畜牧水产工作的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曹学良说,大通湖大闸蟹养殖重质不重量,采用“稀养”模式,虽然每亩产量仅150公斤,但首先保障了水体不受污染,同时,出产的螃蟹规格大、品质高。据了解,今年,大通湖出口大闸蟹55吨,销往了菲律宾、西亚、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检验检疫全部合格。这是为实现“中国每出口三只大闸蟹,就有一只来自大通湖”的目标,提供的生动注脚。

好草养好水,好水出好蟹。“我们这儿的水草,可不简单,是既能净化水质、保护环境,又能帮养殖户增收的‘金草’。”11月20日,正驾着小船在池塘里清淤的大通湖大闸蟹协会秘书长周长明,拨开柔波下的水草告诉记者,因大面积引进、种植了四季青矮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草,大湖水生植被恢复面积超过5.1万亩。加上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禁养等举措,一度污染严重的大通湖在精心养护下,蝶变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从而为大闸蟹产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奠定了最重要的生态基础。“今年这么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干旱天气,大通湖大闸蟹产量不降反升,品质未受影响,水草功不可没。这就是相比外地河蟹损失惨重,我们平安无事的关键。”周长明对水草的感激溢于言表。“水草种下去后,蟹可以藏在里面蜕壳,免遭天敌伤害。它们还像一把把‘太阳伞’,避光、降温、净水。这样养出来的大闸蟹,膏腴丰满、鲜香可口、品质上乘。”

助力大通湖水质稳定向好,推动大闸蟹养殖筑牢绿色根基的同时,水草种植也催生了朝阳产业。市委书记瞿海提出打造“洞庭之心,水草之都”的目标,成为大通湖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

自2017年底全区引进水草种植推动大湖水环境治理以来,大湖周边退出的6000亩精养鱼塘改种水草,由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指导,打造全国水草供应基地。通过5年多的培育和发展,该公司已培育了108个水草品种,不仅有助于大闸蟹生长,反过来,大闸蟹的排泄物又滋养了水草的生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助力。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在探索“水草+”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最成功的典范就是与大闸蟹实现了1+1> 2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叠加。而这种以种草不见草的外在表现以及以“水下草原”或“水下森林”为内在实质的“水草+大闸蟹+低磷优质配合饲料”大通湖大闸蟹生态养殖模式,也经过3年实践获得成功并迅速推广。各乡镇蟹农采用“大通湖模式”池塘养殖大闸蟹都涌现出成功的案例。千山红镇的宏硕生物、北洲子镇的王振大、沙宝洲镇的小康村、金盆镇的刘子辉夫妇等企业、合作社和个体户,均取得了亩产超100公斤、优质大闸蟹超70%、亩毛利超5000元的亮眼成绩。同时,高端发展打造的“景观草”,在文旅项目上也逐步显现效益。连片开发的牡丹莲、红楼梦等稀有品种荷花池,集中打造成水草景观园,与大湖东岸11.5公里绿色长廊、10里水乡花海、湿地科普宣教馆等景点串珠成链,共同开发沿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体育运动及健康养老休闲产业。每逢节假日,这里就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水草种植不仅能满足大通湖自身使用,还打开了外销路子。韶山毛主席故居景区就引进了大通湖水草进行水质改造。据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康朝晖介绍,2021年,公司水草销往全国安徽、湖北、江苏等6个省份,销售额达775万元,今年预计可突破800万元,公司计划在3年内将水草种植面积扩大到9000亩。大通湖区6000亩精养鱼塘的养殖户们全部改种水草,95%以上的养殖户亩平效益达到8000元以上。

着眼长远 唱响品牌

“长这么大,从没像今年这样出尽了‘风头’。一两排摄像机和长‘大炮’镜头对着我,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乡旮旯里的农民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接受采访比养螃蟹还辛苦;高兴的是,大通湖大闸蟹品牌被全国这么多家知名媒体报道,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会有更大提升,蟹农的好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众鑫水草水产特色种养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建清边说,边指着远方一大片池塘告诉记者,“它们,也是镜头里的主角,是我们的希望。”

大湖禁养的这几年,大闸蟹并没有被遗忘。区委区管委会走出去,请进来,围绕做优做强产业,唱响品牌,并让大通湖大闸蟹这一区域性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际化发展之路,进行科学布局、长远规划。在养殖规划、扣蟹培育、成蟹养殖、暂养育肥、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方面下足功夫,同步发力,为逐步形成产业链体系夯实基础。

大通湖大闸蟹协会会长唐敏认为,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火遍全国,主要是有品牌优势。而这,恰恰是大通湖大闸蟹的短板。现在,从党委政府到企业、农户对此都有了共识,近年来围绕打造品牌、宣传品牌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协会会员企业都采用统一包装,统一带蟹扣,在包装侧面再打上各自的品牌。消费者可凭借外包装,一眼识别真假大通湖大闸蟹,并判断相应等级和经销商。这种“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将增强大通湖大闸蟹的市场竞争力。”周长明说,这一举措是大通湖大闸蟹以质量为核心、健全品牌标准化生产,以区域品牌为主体、建立品牌联动机制,以授权管理为抓手、构建品牌保护机制,以品牌宣传为引领、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大通湖区还在充分用好产销对接会、品牌推介会等传统宣介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借助各类网络媒体,采取新闻发布、专题报道、专栏节目、网上农展等多种形式,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唱响一批品质过硬、产品突出、诚信经营的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的业界美誉度、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

同心协力 共创辉煌

以大通湖大闸蟹品牌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大通湖打造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优质大闸蟹之乡”,党委政府、大闸蟹养殖协会、蟹农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合力打造三位一体的动力引擎。

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区里成立了大通湖大闸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专职副书记任第一副组长;各镇及相关部门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到科室、个人。同时,创新投资机制,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坚持跟踪问责,确保全区大闸蟹产业发展任务全面落实。

今年6月,在区委、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大通湖大闸蟹协会成立,并被赋予“大通湖大闸蟹”品牌使用权。协会迅速建立“五统一”自律机制,即统一苗种品系、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实现大闸蟹产供销全程监管。

党委政府的坚强决心,给养殖大户、技术能手注入了黄金般的信心。唐敏、刘和平、周长明等一批对养蟹抱有痴心的能人又聚集在了大通湖这个梦开始的地方,着手描绘人生的又一精彩篇章。主题不变,还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大闸蟹。“5年前搞养殖,亏了血本。心灰意冷,离家南下。现在,大通湖摩拳擦掌又开始大动作搞大闸蟹了,我没多想,义无反顾就回来了,我相信在家乡一定能把大闸蟹做成最红火的产业,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刘和平边说,边指着快装修完毕的办公楼感慨,“花甲之年算什么,干事业,一点也不晚。”据悉,今年他在大闸蟹领域的投资已达500万元。“不疯魔,不成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群疯子、痴子。”说这话的是周长明。他在俄罗斯、韩国以及国内的江苏、岳阳等地都有大闸蟹养殖基地,面积近万亩。在大通湖,他干脆把家安了下来。在他看来,这里的大闸蟹产业发展前景最光明。

说起大通湖的“蟹疯子”,不得不提市政协委员、大通湖大闸蟹协会会长唐敏。大通湖畔长大的唐敏,笃定家乡的大闸蟹能成“大事”。于是,他从零起步,自己参与养殖,建立销售渠道。2012年,他创办食安天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建起大通湖第一家电商。今年,公司正式与新加坡签订《大闸蟹出口协议》,订单量达1吨。10月26日,第一批大闸蟹空运销往新加坡。

洞庭之心的美丽“蟹”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大通湖大闸蟹,这是一项甜美的事业,以“绿色”打底,荣耀归来,也必将行稳致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