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通湖区农垦文旅融合、宜居宜业宜游 目的地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2-10 15:29 作者: 浏览量:
A+A-

  宋兰香委员发言

  一、取得的成绩

  区委区管委会高位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碧桂园等一批高档居住小区拔地而起,“一河两岸”、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成,城区品质不断提升。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省级精品村1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湖水质持续向好,获评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功举办“金秋品蟹节”等节会,大通湖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湖东岸环湖步道获评“最美潇湘健身步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尚待优化。区委区管委会明确了“两区一地”发展定位后,出台了《大通湖区推进“两区一地”建设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但在贯彻落实中,组织机构尚不完善,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筹、调度。

  (二)顶层设计不够清晰。设计规划不到位,路径不够精准;重点不够突出,没能做到以目的地建设为中心来谋划全局、整合资源。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旅游接待的吃、住、行、娱、购、游配套设施不足。全区酒店28家,可一次接待100人的餐饮店21家,环境还需改善。旅游点(大湖东岸、水生生态园、湿地科普馆等)周边配套设施不齐。旅游管理、服务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

  (四)文旅融合不够突出。深度挖掘不够,农垦军垦文化资源未打造成品牌。游客难以留下印象。肖公文化停留在敬一炷香、看一下湖、逛一个院子。旅游形式单一,只是品虾蟹、游大湖、赏田园风光,景点与景点之间串联度不高,逗留时间短,吸引力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五)品牌形象有待提升。一是金字招牌不响。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区的名片,但未产生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垦区、湖区优势没能做成旅游优势和品牌。二是品牌化战略缺失。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品牌logo等,游客的认知度、联想度待激发。没有旅游服务平台来集合景点路线、酒店、地方特产、文创品等。全区可供打卡的标志地、标志物不多,网红标志地和网红景点有待进一步打造。

  三、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一个机构专门负责,统一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二)开发黄金线路。以大湖东岸—“沙堡洲村“民宿游”—老三运河—五门闸为重点,开发水上观光、水上高尔夫、水上垂钓等临水休闲旅游,倡导亲水、爱水、惜水、护水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化。

  (三)挖掘“五个一”特有文化。一是讲好一段历史。围绕农垦文化、知青文化、军垦文化,讲好大通湖这段传奇发展史。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二是说好一个故事。组织好肖伯轩勇救朱元璋故事,提炼其包含的友善、诚信等核心精神,营造大通湖神秘、包容神奇之地。三是用好一处遗存。距今6000多年的大溪文化“王家坝遗址”,要收集已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碎片、整理相关历史、艺术和科学资料,通过参观遗址、专业解说、制作仿真艺术品等措施,让大家充分了解先民繁衍生息的生产生活水平及洞庭湖的起源。四是推出一桌菜谱。聚焦“两大两小”美食,推出一桌独有菜谱。五是营造一种氛围。加强宣传培训,做到人人会讲农垦史,人人会说肖公故事,营造浓厚的地域特色文化。

  (四)完善服务功能。一是设计好旅游标识。要根据大通湖的文化、资源和产业特色,设计文化旅游标识,提高品牌辨识度。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根据大通湖特有文化,结合民俗风情等历史元素,加大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在大湖东岸等旅游点建设几个标志性打卡点。

  (五)创新“旅游+”模式。聚焦“大湖”与“水草”,结合我区“春看油菜夏赏荷秋踏芦苇冬观鸟”的四季印象,充分挖掘农垦、军垦、知青等文化,创新旅游模式,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打造特有的“旅游+”新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大通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