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区“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4309000032/2022-1509118 | 发布机构:大通湖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 发文日期:2022-01-06 |
信息类别:综合政务 |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
索引号 | 4309000032/2022-1509118 |
---|---|
发布机构 | 大通湖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
发文日期 | 2022-01-06 |
信息类别 | 综合政务 |
公开范围 | 全部公开 |
公开方式 | 政府网站 |
大通湖区“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2020年8月
近年来,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在区委区管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区委“1454”发展战略,即紧紧围绕“弘扬农垦精神,推动科学跨越,建设富饶生态幸福大通湖”这一大主题,大力实施“生态引领、基础立区、产业兴区、人才强区”四大发展战略,继续强力推进“交通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重点工作,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大通湖区建设成为“全国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生物医药原辅材料生产的核心基地、重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农业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目的地”四地。特制定大通湖区工业“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工业产业发展概况
全区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医药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主的第二产业格局。
一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30.0:50.5:19.5优化为2019年的32.7:31.4:35.9,一产稳步发展,三产逐年上升,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二产业为辅助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逐步调优。二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6-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78亿元增加到15.67亿元,年均增速为7.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8.33亿元增加到22.53亿元(2016年不变价),年均增速为7.12%。
2019年我区35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2.8亿元;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9.1亿元,工业投资总额8.05亿元,工业技改投资总额5.51亿元,规模工业产销率达到100%,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8家,新引进5家企业已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笼子”。
二、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优势
农产品资源:大通湖是洞庭湖区重要的水稻、棉花、苎麻、油菜、湘莲、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渔业资源:大通湖水产“鱼”味无穷,领“鲜”世界。“大通湖”牌系列水产品为湖南省著名产品,多次获省级以上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005年经国家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取得自营出口权,其产品免检进入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市场。林木资源:大通湖区及周边共有速生林木200万亩,均为四年以上成材林,活立木蓄积100万立方以上,其中100万亩为现代化企业模式管理的环保林。棉麻资源:大通湖区及其周边地区棉麻资源十分丰富。全区及周边棉花产量5万吨,为湖南省重要产棉区。周边环洞庭湖区域苎麻年产量13万吨,占全国苎麻产量的三分之一。草地资源:湖区及周边湖洲,滩涂、沟渠和堤坡形成自然草场,总面积约2900公顷,每公顷可产鲜草15吨以上。风能资源:地处洞庭湖平原,区内舵杆洲40-70米高度,风速3-20m/s在88%以上,折合每年7700小时以上,属于风能较丰富地区。低成本生产要素优势:大通湖区的劳动力、土地、水电价格较东部及沿海地区明显偏低,在此投资办企业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从外地转移到大通湖区办企业即使增加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上仍具有比较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远离都市圈导致地区边缘化的风险,大通湖区离省会长沙车程在两个半小时以上,尚未在省里获得县区级的身份认同,自身人口少,还在不断流失,经济规模小,话语权低,有逐渐被边缘化的风险;其次是面临着与湘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争抢工业招商引资项目的挑战,大通湖区还未走完工业化进程,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光靠内生力量难以完成,但招商引资却要与享受国省政策的湘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县进行同台竞争,优势不够明显;三是来自洞庭湖周边县区的同质竞争,周边南县、沅江等地均是鱼米之乡,基本上也是以水稻、生猪、水产、蔬菜及其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高度相似性给大通湖区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三、发展重点
(一)培育新兴优势工业集群,构筑创新型产业体系
突出主导产业招商,引进3类500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国内民营500强)企业,把央企、主板上市公司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着力点,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高端引进与内生培育并举,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以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为优势支柱,以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为战略支柱,以纺织产业为转型升级重点版块,以智能装备制造为新动能,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百亿园区。
1.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强食品加工产业。依托我区工业园被授予省级食品工业集中区优势,持续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将大通湖区建成国家级生态食品加工基地。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大通湖特色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工业产业链。重点发展小龙虾、大闸蟹、淡水鱼、稻米、棉麻、果蔬、生猪、大豆等食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的高效利用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大豆精深加工研发基地,加快开发健康营养型大豆功能性产品。加快发展功能性富硒食品、膳食保健与休闲食品,打造成为全区的优势支柱产业。形成集食品加工、物流、研发、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大型食品产业聚集区,建成重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2.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鼓励加大研发投入,与上海海洋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发挥虾蟹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实力,重点突破龙虾甲壳素系列开发及副产物高效利用、大豆精深加工等技术难题,加快提升绿色食品深加工水平,积极开发甲壳素系列产品、新型健康大豆制品以及功能性富硒食品和膳食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3.塑造健康特色品牌,提高产业知名度。扩大“大通湖大闸蟹、小龙虾”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与长沙知名网红品牌“文和友龙虾馆”对接,争取形成意向合作关系,形成区域特色品牌。鼓励、支持企业积极申报认定国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
——大米加工业。推广虾稻精品米业加工,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向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方向延伸。以大米加工业为龙头,发展环洞庭湖100万吨优质大米加工产业及附属产业(在岳阳的岳阳楼区城陵矶、华容县、湘阴县、常德的临澧县、益阳的资阳区等地建立大米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大米加工业建成国内粮食储备基地。
——水产品加工业。强化龙虾、大闸蟹良种选育与苗种繁育,促进小龙虾、大闸蟹精深加工及甲壳素系列产品的开发。以生态水产为龙头,带动现有加工企业的发展,将大通湖建成国内最大的淡水囤养出口基地。重点抓好生态水产公司的水产品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一是做好螺、蚌、蚬水产品深加工。二是做好草鱼、青鱼深加工;扩建水产品深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醉鱼、生鱼片、鱼鳞胶、鱼酱、复合氨基酸钙等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做好鳙鱼深加工:以大湖鳙鱼为原料,鳙鱼头主要出口香港、内销广州、深圳等地;鱼身及鱼尾用来做鱼糜制品,主要生产鲜鱼火腿肠、鱼丸等。积极引导食品企业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饮品,解决鱼腥味难题,保留新鲜味感和营养,努力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水产食品。
——蔬菜加工制造业。重点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菜、食品馅料等产品。加强蔬菜加工产业链建设,加速“企业+基地+农户”生产链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形成,拉动与之相关的种植业及其它产业的同步发展。
——酿酒制造业。着重发展金盆香稻酒业。力争“十四五”期末,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积极发展与优势资源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国家、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推动战略支柱产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优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立足湖区资源优势,依托湘易康制药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医药辅料、医护用品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特色原料药和药用辅料产业,拓展高附加值医药产品和新型数字化医疗设备,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链集聚区。建成中南最大的药用辅料基地,在医药产品、中药饮片、医用护肤品开发等领域实现突破。重点发展原料药和药用辅料以及医药用中间体,鼓励加快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培育发展医疗诊断设备、植入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领域,突出发展小型医疗设备、家用医疗设备和医疗耗材,鼓励发展智能、便携式医疗器械。加快产业链招商,提升产业竞争力。重点围绕功能性食品研发、高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制定企业招商目录,重点跟踪天津、浙江等健康产业集聚地区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动向,加大招商力度,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支持优势企业设立科研工作站或协作研发中心,建立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支持企业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加强人才培育。围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若干项重大医药技术,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与国际高端人才合作,建立完善产业专业人才和专家库。依托湘易康顺利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优势,大力扶植以其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业,继续帮扶其扩大生产,不断完善好污水处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实现年产值过10亿元、税收达6500万元;积极支持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推进中医药提取物产业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建成投产,建成全国生物医药原辅材料生产核心基地。到2025年末,拟建成100条药用辅料生产线,生产品种扩增到50个,实现销售产值过5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继续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光伏、风力、生物质发电等新型能源,建设全国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积极扶持新能源项目建设,引进节能环保项目、风光互补节能项目入园;重点发展风电,加快推进中国电建中南勘查设计院风电能源开发项目,力争完成50兆瓦风电项目建设。加大对舵杆洲风电开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水上光伏发电项目,继续扶持东大光伏200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确保金盆生物质发电项目为重点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利用大通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秸秆新能源改造项目,打造全国全省绿色能源创新示范基地。
(三)定向培育高成长性产业,增强园区发展动能
培育、引进一批高端装备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渗透融合,以尚雅、思创传动为基础,推进传统装备业态创新,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产业,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内优外引,壮大产业规模。支持尚雅等本地龙头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传动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器人等重点发展领域,制定产业招商目录,链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高地的技术、人才、资本、资源,开展补链招商。推进现有高端装备业的智能化升级。鼓励思创传动等企业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深化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高效合作,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为辅助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新型环保设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园区高端装备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汽车零部件:做大做强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尚雅汽车用品等主要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转动系零部件、悬挂系零部件;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时机,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一批动力电池、膜电极、新能源汽车用制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进军车身控制系统、车载信息系统等汽车电子领域。
——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结合现有优势产业,开发研制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加快发展服务机器人,拓宽个人/家庭服务类、医疗类、特殊应用类、军用类产业链;发展工业机器人,初步形成聚集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综合产业集群。
(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以发展终端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和绿色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纺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支持纺织企业与湖南工艺美院等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创建工业设计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逐步发展工业机器人等现代装备,努力提高纺织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推进“两业”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纺织产业”示范工程,支持企业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促进纺织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和绿色化发展。二是持续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协调我省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银企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投融资券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建立缓解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纺织产业扶持力度。三是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境内外发达地区纺织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纺织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鼓励优势企业与境外优势资源和市场对接,投资建设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参与“双循环”,拓展网络渠道,发展在线国内外贸易。继续简化相关行政手续,支持纺织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四是构建绿色发展机制。构建促进纺织业绿色发展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节能和排污权交易、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体系;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性技术,以及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和制造,构建行业的清洁生产体系。推行纺织产品的生态设计,引导消费者的行为,促使其积极采用绿色消费模式。
——推动棉麻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应用涡流纺、喷气纺、粗细联、细络联等自动化生产设备,深入研究和推广水理连续化生产、牵切等生产工艺与技术,坚持走优质天然纤维为重点的发展之路,提升差别化多功能纤维的研发水平,发展棉麻混纺产品。加快永盛纺织提质改造,支持其5万绽中高档纱的改造升级。加大推进科技和品牌工作,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平均纱支。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工业设备。加大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线的生产。
——做大做强服装制造业。适应服装多样化、个性化、舒适性、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适销对路服装,培育服装文化,以适应市场变化为目标,创意设计为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创意设计中心,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促进服装企业生产线流程自动化、单元智能化的发展。
——不断开发产业用纺织品。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将汽车内饰、建筑装饰、动力车的软包、建筑物防水防渗土工布、公路铁路地基布、轻质蓬盖材料胎基布、沙漠治理用纺织品、医药用高档纤维、农业及军工用纺织等附加值高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用纺织品培育为新的增长点,做大高新纤维规模,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