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1 -
第四章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产业兴区 - 25 -
第十节 实施现代农业百亿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 25 -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 26 -
二、重点打造“四园两带”,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27 -
二、着力推进“六大强农”行动,逐步壮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 28 -
三、着力创建农业特色产业园,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33 -
第十一节 培育新兴优势工业集群,构筑创新型产业体系 - 36 -
第十二节 以生态旅游产业为龙头,提升垦区现代服务业 - 45 -
第十三节 力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 - 51 -
四、扩展销售渠道,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 - 53 -
第十四节 集群集聚加强园区建设,完善产业促进体系 - 54 -
第五章 塑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新格局,加强城镇建设 - 58 -
第六章 夯实便捷而高效的基础设施新网络,实现基础立区 - 62 -
第七章 满足湖区广大群众民生福祉新需求,加强民生建设 - 69 -
第九章 营造全面全域开发与开放的新优势,实现改革活区 - 93 -
第十章 采取外引进内培育人才并举新手段,实现人才强区 - 103 -
第十一章 加速大通湖区治理现代化新进程,实现善治善成 - 110 -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大通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期。因此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提出的“三高四新”重要指示精神,高站位、高标准谋划好大通湖区“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意义突出、责任重大。《大通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阐明我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引领全区各族人民公共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通湖新征程,必须立足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宏观环境和区情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之以恒推动高质量发展。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以建设富饶生态幸福的大通湖为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十四五”发展打下更加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4亿元(新口径),年均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9.63亿元,年均增长12.8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1亿元,年均增长8.0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91亿元,年均增长3.49%;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58.26%,较201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20年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41.96亿元、7.61亿元,存贷比较2015年提高了3.5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26.46:46.71:26.83优化为2020年的33.6:26.8:39.6。一产稳步发展,三产逐年上升,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二产业为辅助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逐步调优。
园区集聚能力提升。加强了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和配套完善,建成了一批标准化厂房,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通过以商招商、专题招商、诚信招商,纺织工业小区雏形初现。金胜纺织、绿色食品、天运林工等破产企业正在盘活,引进新企业生产。湘易康、东大光伏发电、金健粮食加工、永盛纺织等骨干企业稳定运行,新引进的尚雅汽配、思创传动制造等成为科技制造类行业的生力军。
基础设施有效加强。对外交通联系有效加强,内部交通可达性持续提升。S217沙老线、河南线、S307益南高速大通湖互通至河坝一级公路建成通车;环城西路、大通湖大道等6条主干道建成;在全市率先实现了27个行政村全部通公交;大通湖客运站及物流园已正式投入运营;大通湖通用机场项目的谋划有新突破。水利建设成效显著,胡子口河、金盆河、四兴河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圆满完成;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饮水不安全人口全部得到解决;渠道清淤完成2817.47km,一线大堤堤顶硬化10.35km,白蚁防治、堤防加高培厚等工程迈上新台阶;河(湖)长制全面推进,防汛工作实现“五个确保”;东大光伏200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全部并网发电。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镇);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实现“白改黑”;成功取缔区境内非法运营电瓶车,城区实现公交营运;引进了碧桂园项目,有效提升了城区房产品质;引进了大润发等大型综合超市,湘韵特色美食街建成开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山红镇大西港村、河坝镇王家湖村、金盆镇大东口村先后获得省级美丽乡村授牌,我区被评为2017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2016年至今,我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7719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41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3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2160人,其中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46人,历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了巩固和提高,经过五年的努力,小学、初中、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0%以上,小学、初中流失率控制在0.2%和2%以下;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3-5周岁幼儿毛入园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及后勤综合楼建设完工,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创了我区医疗卫生事业新篇章。社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农垦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系统管理;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实施了全民参保计划,截止2019年底我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3489人,历年参保率均达95%以上;城乡低保保障率从2016年的8.3%降到了目前的2.31%,城市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350元/月提高到目前的520元/月,农村低保从2016年的175元/月提高到目前的335元/月的标准,全部超过预期目标;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不断减量提标;殡葬改革有力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落实优抚政策,依法依规安置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得到严格落实。残疾人保障、低保、兜底扶贫及特困资金发放等社会救助及时有序落实。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审计、统计、文化、体育等工作持续进步。
重点攻坚持续发力。生态环境日趋变好。大通湖水质持续改善向好,实现水质稳定在V类,部分区域水质达到IV类或III类标准,大湖主要污染物因子总磷指标逐步下降,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大湖治理工作得到各级肯定,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现场采访并作正面典型报道。大通湖生态环境监测站及环境空气自动在线监测站已成功建成并启动运行。区域污水和垃圾治理得到加强,涉水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全面贯彻落实河(湖)长制要求,扎实推进“四乱”问题整改任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新成效。脱贫攻坚取得预期成果。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区11个建档立卡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3961户981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加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强化贷后管理和跟踪服务,全区没有发生本金和利息逾期现象。健康、教育等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到位。较为出色地接受并通过省市考核。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有力有序。完成了全区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整合。压减了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重点。按照债务化解目标,统筹安排偿债资金,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按时足额完成了各年还本付息偿债任务,政府性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社会治理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我区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督促区社区基础建设工程建设,对区村(社区)干部违纪违法“涉黑涉恶”问题联合排查,进一步做到防控基层黑恶势力和影响村级自治、村民生活的黑恶行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已达100%,超预期目标;现代政务平台建设得到提升,新改造升级的政务大厅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新手段,促推政务服务水平有新的明显提升;大通湖区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督,对现有的社会组织团体实行网络化系统管理;对区13个民办非企业、47个社会组织开展年检,指导新登记的社会团体成立各项事宜,持续对区非法社会组织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区社会团体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队伍、人员,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的格局基本形成,建筑施工、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行业监管触角逐步深入,烟花爆竹等重点企业逐步完成了安全生产达标创建,大大提高了我区安全发展程度,全区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应急管理)
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稳步推进9大类51项改革落地落实,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审议通过《益阳市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圆满完成区委区管委会机构改革和镇村区划调整,精减撤并1镇51个建制村。27个村民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入驻服务,公车改革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面到位。审议同意《大通湖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大通湖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经营性资源资产归集实施方案》《益阳大通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绩效考核实施办法》;通过了大通湖区“作风建设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活动方案、营商环境大优化行动方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大通湖区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投资不足、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经济实力不强、动能转换不快、产业链不完整,龙头企业作用小,营商环境不够优;区内税收增速较缓,财政收支压力突显,故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存在较多“难点”;故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较多“痛点”;区域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污染防治”三大任务繁重、压力巨大、隐患增多,水资源、水环境问题不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防洪抗涝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社会保险扩面提标,以及教育、文化、医卫等各方面硬性支出大幅增加。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等公共服务供应,养老从业人员数量不够、素质不高;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满足区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求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很突出,故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较多“堵点”。
“十三五”以来,世界经济重心调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悄然兴起,中美之间全面竞合,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面冲击世界经济运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复杂严峻性。
从国际看,“十三五”以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形势动荡多变、乱象纷呈,世界经济重心调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加快,经济社会与科技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中美之间的全面竞合将成为贯穿“十四五”、甚至更长历史阶段的大概率事件,这既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带来重要影响,也给我国高质量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叠加生产国际化的双重推动下,各国经济发展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面冲击世界经济运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复杂严峻性。其核心影响是对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影响,虽不会对这种新旧结构转化过程造成实质性改变,但短期内对现有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塑提出新需求。
从国内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潜力巨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红利的递减,中国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模式”;随着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越来越紧迫,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求我们逐步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经济过去4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全面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供给基础。
从省内看,“十四五”时期,湖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全面实施,“一带一部”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推进,“一核两副三带四区”战略推进实施。同时,区域竞争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力等更加激烈,重大传染性疾病、能源等威胁蔓延,这些既为我区率先振兴、率先崛起提供重大机遇,也为我区加快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从市内看,益阳市在“十四五”期间,将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一体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区等战略机遇,加快融入“长株潭”北部(渝长厦)发展带。根据建设富饶、创新、开放、绿色、幸福益阳“五个益阳”的总愿景,实施产业兴市、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战略“五大”总战略,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先、推动生态立市,以助推转型升级为先、推动产业兴市,以做强先进制造为先、推动工业富市,以打造创新生态为先、推动创新强市,以突出招大引强为先、推动开放活市“五先五市”总抓手,突出实施大益阳城市圈和东接东融“两大战略”,推动“五化同步”,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构建“双循环”的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底层逻辑;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来看,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因此“双循环”既将给大通湖区“两新一重”建设带来投资上的新机遇,又会给其优质农副产品、生物医药原辅材料的国内外销售带来消费上的新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有利于农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富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需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大通湖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农场区域,将会在农村体制改革、人才引进、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开放平台叠加的机遇:益阳市“一区三园”不断发展,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口岸体系建设、省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建、外贸发展和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等一体推进,给大通湖区的特色农副产品带来新产业和新外贸机遇。
首先是远离都市圈导致地区边缘化的风险,大通湖区离省会长沙车程在两个半小时以上,尚未在省里获得县区级的身份认同,自身人口少,还在不断流失,经济规模小,话语权低,有逐渐被边缘化的风险;其次是面临着与湘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争抢工业招商引资项目的挑战,大通湖区还未走完工业化进程,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光靠内生力量难以完成,但招商引资却要与享受国、省政策的湘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县进行同台竞争,优势不够明显;三是来自洞庭湖周边县区的同质竞争,周边南县、沅江等地均是鱼米之乡,基本上也是以水稻、生猪、水产、蔬菜及其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高度相似性给大通湖区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积极抢抓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坚决贯彻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紧紧围绕市委“五先五市”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区委“1455”发展战略,即紧紧围绕“弘扬农垦精神,推动科学跨越,建设富饶生态幸福大通湖”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生态引领、基础立区、产业兴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始终不渝把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选择,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载体,持续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重点工作,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大通湖区建设成为全国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生物医药原辅材料生产的核心基地、重要优质农副产品和水生植物种质资源供应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农业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目的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上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高质量发展成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开放引领,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推进方法,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着眼各项工作统筹谋划、各项政策系统集成,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管委会“1455”发展战略:
一个主题。紧紧围绕“弘扬农垦精神,推动科学跨越,建设富饶生态幸福大通湖”这一主题。
——生态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坚持把大湖治理作为全区重点工作来抓,按照生态环境部“一点两线三减一增”的思路,全面落实“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10字要求,扎实推进益阳市委市政府“七大攻坚战”和“禁、退、清、建、改、调、治、换、种”九字措施,实现大通湖水质的持续向好。
——基础立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道路基础设建设、水利、能源和通信工程建设,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道路、水利、能源和通讯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兴区。按照“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产业兴区。实施现代农业百亿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通过重点打造“四园两带”,着力推进“六大强农”,构建农业特色产业园;培育新兴工业集群,构筑创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生命健康、新型能源、生态绿色食品、康养旅游文化、航空、水草、新型装备制造七大产业;以生态旅游为龙头,提升垦区现代服务业,结合四镇特色,融合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等,构筑大通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骨架;力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农村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集群集聚加强园区建设,完善产业促进体系,通过抓平台建设、抓招商引资、抓人才建设、抓政策落实、抓政策保障,全方位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人才强区。全面强化“目标产业+人才”的发展思维,围绕新的产业发展定位系统谋划人才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人才”的关键作用,强调市场、资本、人才三者并重,抢占行业制高点;超前布局“创新载体+人才”之路,提升区域创新浓度;持续探索“专业资本+人才”的创新模式,赋予投资、招商招才双重功能。
——强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聚焦补短强弱、增质提效、优化升级、绿色安全、改革创新五大着力点,结合大通湖区发展方向及需求,把握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不断提升大通湖区域通达水平,补齐农村交通设施短板,加快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水利项目建设,科学谋划防洪安全、饮食安全、用水安全、河湖生态安全及水治理体系现代化五大体系,构筑保障水资源环境安全的新格局;大力推动新型能源发展,加快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新能源园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提质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智慧大通湖。
——高标准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抓手,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项目落地为关键,激活各类发展要素,千方百计培育、发展、壮大、做优产业。坚持强基础、聚要素、优服务,持续加快园区发展。完善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安全、环保监管,高效整改各类问题,及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逐步理顺园区工作机制,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抓好标准化厂房集约节约利用,充分发挥“筑巢引凤”效应。想方设法吸引企业入园,在数量质量上“双注重”,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农业百亿工程,打造百亿园区。清理盘活闲置土地,积极开发存量资源。全面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坚持把产业项目建设、实体经济帮扶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开发项目。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扩能提质,继续帮扶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完善好污水处理系统,并积极支持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生物医药工业园;抓紧推动仓储和物流服务配套中心扩建。持续聚焦农业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目的地打造,扎实推进沙堡洲特色小镇建设,确保完成沙堡洲美食广场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加大沙堡洲小镇特色民宿项目招商力度,多途径引进合作伙伴;加快推进大健康项目建设。积极助推企业入规入限,积极打造水草产业,探索“水草+生态水产”转型发展模式;切实做好重点产业项目的用地保障等。
——全面推进城镇建设。从空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旅游发展、综合防灾等方面布局,形成以河坝中心城区为中心,辐射北洲子、金盆、千山红等周边乡镇,带动若干个中心村庄、新农村示范片、生态示范片建设的新城镇建设格局。增加土地开发收益、土地出让收入,做活以地生财文章。加强城镇精细管理。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扎实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完成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如期实现国家级卫生城区(乡镇)创建目标。加强城管队伍建设,跟社区、网格、小区管理搞好互动,推进综合执法,维护城市形象与秩序。结合“铁锤行动”开展城市管理专项行动,全面查违控违,加强对马路市场、临时早市等整治力度,大力整治区容区貌,巩固城区创卫成果,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引导规范小区物业管理,全面提升城镇物业管理水平。理顺和创新环卫工作新机制,推进大通湖区中心城区垃圾收运一体化工程,完成27个村垃圾收集站建设任务。加大特色小城镇建管扶持力度。千山红镇、北洲子镇、金盆镇镇区继续抓好基础完善,建管并重,科学统筹,针对短板问题谋划和实施好镇域内项目建设。区本级从道路、管网、棚改等基础建设和民生实事上作出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继续发掘各镇自身特色和产业优势,加大探索创新尝试,大力推进重点镇、试点镇、示范镇和美丽乡镇建设。
——加快推进民生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改善民生。守初心、担使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好各领域保障,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效体现在民生改善上。补长群众身边短板。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一批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扎实推进省平安校园先进区县(市)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和疫病防控,守好群众生命健康防线。切实抓好医共体建设。加强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完善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全面落实“放管服”“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四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各项部署要求,构建区、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区政务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殡葬改革。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文明提质等工作重点,抓好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对重点任务的调度促推,严格落实责任,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扎实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抓好河(湖)长制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总河长令要求,继续开展河湖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分级负责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
——全国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继续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光伏、风力、生物质发电、储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和气化能源,打造全国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生物医药原辅材料生产的核心基地。立足湖区资源优势,加快创新步伐,在医药产品、中药饮片、医用护肤品开发等领域实现突破。大力扶植生物医药原辅材料、植物提取生产,不断完善生产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支持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打造百亿生命健康产业,建成全国生物医药原辅材料生产核心基地。
——重要优质农副产品和水生植物种质资源供应基地。立足大通湖区实际,把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国家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把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和专业户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湖区特色湿地水生植物产业为重点,引进、集成、示范湿地种苗繁育科技成果,以科技成果促进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以益阳市争先开创通用航空事业为契机,依托大通湖区域自然生态良好,拥有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漉湖南洞庭世界级湿地等资源优势,建设A1类水陆两用通用机场,构建飞机研发、生产、制造、培训、旅游等产业为基础的通航产业园。
——农业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目的地。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农业与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坚持无害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开展乡村旅游“后备箱”(大通湖区本地优质农副产品作为乡村自驾游的购物品)行动,打造湖南健康养生目的地。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乡村振兴获得阶段性成果,“富饶生态幸福大通湖”和“四大基地”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得以补齐,弱项得以增强,水平得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区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建成更具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法治大通湖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步。
展望二〇三五年,大通湖区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大通湖、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部分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大通湖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具体指标
综合实力更加强大。在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更加高效,转型发展成效明显,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农业现代化取得更大进步,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态势更加巩固,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发展主基调,主体功能基本成熟,湿地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水质达标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3%,生态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生态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绿水青山建得越来越美,金山银山做得越来越大。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就业更加充分,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内陆型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突破,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平安大通湖牢固树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表1 大通湖区“十四五”发展目标体系
指标类型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基期 (2020年) |
规划期 (2025年) |
年均增速 |
属性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
|
|
预期性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每人) |
|
|
|
预期性 |
|
3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
|
预期性 |
|
4 |
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 |
|
|
|
预期性 |
|
5 |
居民人居消费支出(元) |
|
|
|
预期性 |
|
6 |
人均货物贸易总额(元) |
|
|
|
预期性 |
|
7 |
税收占GDP比重(%) |
|
|
|
预期性 |
|
8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9 |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
|
|
预期性 |
10 |
每万人口拥有有效发展专利数 |
|
|
|
预期性 |
|
11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 |
|
|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12 |
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元) |
|
|
|
预期性 |
13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
预期性 |
|
14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
预期性 |
|
15 |
人均预期寿命 |
|
|
|
预期性 |
|
16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
|
|
约束性 |
|
17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
|
|
约束性 |
|
18 |
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
|
|
预期性 |
|
绿色转型 |
19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
|
|
约束性 |
20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
|
约束性 |
|
21 |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
|
|
约束性 |
|
22 |
森林覆盖率(%) |
|
|
|
约束性 |
|
23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
约束性 |
|
安全保障 |
24 |
食品安全合格率(%) |
|
|
|
约束性 |
25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
约束性 |
|
26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
|
|
约束性 |
注:1、[ ]表示5年累计数。 2、2020年数据均为预计数。3、该指标表为初步考虑,与上级部门衔接后将进行调整完善。
第四章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产业兴区
推动大通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贯彻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县城,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园区为创新主战场,以人才为创新主力军”的原则,主动对接融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投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是首要目标,大通湖区实现产业新区的行动路径是:实施现代农业百亿工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新兴优势工业集群,构筑创新型产业体系;以生态旅游产业为龙头,提升垦区现代服务业;力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集群集聚加强园区建设,完善产业促进体系。
充分发挥我区农业的优势,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农业强区,大力提升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将我区建成长沙市绿色食品的重要供应地,并通过长沙建立外转平台。着重打造“大通湖大闸蟹”“大通湖大米”“大通湖小龙虾”和“大通湖小果蔬”组成的“两大两小”区域品牌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扩大“大通湖大闸蟹、大通湖大米”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以重点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单元,开展现代农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共同打造大通湖区农业品牌,建成长沙稳固的“菜篮子”“米袋子”。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整体优势,示范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做优做强相关产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确立品牌战略,打造企业品牌,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出台相关产品认证奖补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利用宣传媒体、节会、大型广告牌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做好“金盆龙虾美食节”“金秋品蟹节”和“稻蟹综合论坛”等相关品牌推介活动。积极组织特色农产品参展参会等活动,加强与长沙大河西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马王堆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高校等的对接,完善我区优质农产品“东接东融”绿色生态供应链。到2025年,建成一粒谷到一粒米的数字大米项目,全区实现优质稻米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3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全区建成中国淡水鱼转型发展核心区,水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面积稳定在15万亩,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打造大通湖现代农业“四季印象”,全区建成“欣赏湖湘美景、品鉴湖湘美食、体验湖湘文化”的示范窗口,实现休闲农业产值40亿元;全区实现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稳定在8万亩,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建设大通湖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
科学设置接续和衔接的过渡期,把有效衔接与平稳转型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实施好乡村振兴“十项工程”,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延续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有机衔接工作领导体制,继续构建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帮扶格局。
到2025年,村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景象,打造4个省级美丽乡镇、27个精品乡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线10倍以上。
二、重点打造“四园两带”,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村摘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有规模、有龙头、有效益、有区位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重点打造“四园两带”。
以千山红镇大西港村、南湾湖办事处为核心,依托产学研结合、生态种植(稻虾蟹套养等)、数字农业、农业休闲体验等资源优势,重点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农产品展销售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及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农业休闲体验馆、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稻虾蟹套养等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农机社会化服务、粮食机烘和统防统治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打造大通湖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并将其打造成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以河坝镇沙堡洲村为核心,重点推进生态水产养殖、特色水草种植、池塘标准化、综合水产品交易平台、湿地观光旅游和沙堡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大通湖区生态水产农旅示范园。
以金盆镇大东口村为核心,建设万亩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区、稻虾(蟹)套养示范基地和粮食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五门闸美食街、稻田荷田观光带、大东口电排和东洞庭湖湿地公园等休闲旅游设施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打造大通湖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
以北洲子镇永兴村、北胜村为核心,重点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优质稻试验示范、优质稻米加工生产。建设万亩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千亩优质稻+小龙虾标准化种养示范区、现代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粮食生产加工和稻米品牌创建示范区、稻米工业物流区和畜禽标准化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区,打造大通湖区现代农业优质稻产业示范园。
沿省道S202线,以河坝镇农丰村、河心洲村、北洲子镇北胜村、向阳村为核心,依托平平果业、众仁旺等经营主体,重点建设标准化水果示范园和智能蔬菜大棚等,打造大通湖区生态果蔬示范带。
结合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自大通湖东岸沿金盆河两厢至漉湖西岸,沿途进行绿化修复,设置相关游憩设施,串联各主导产业,打造大通湖区休闲农业示范带。
到2025年,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现代农机示范社2家,省级农机示范社10家。
二、着力推进“六大强农”行动,逐步壮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大力推进品牌强农。成立专门的品牌建设协调小组,将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纳入我区工作重点,切实做好品牌的培育工作。着重打造“大通湖大闸蟹”“大通湖大米”“大通湖小龙虾”和“大通湖小果蔬”组成的“两大两小”区域品牌体系,共同打造大通湖区农业品牌,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整体优势,示范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做优做强相关产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确立品牌战略,打造企业品牌,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出台相关产品认证奖补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利用宣传媒体、节会、大型广告牌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做好“金盆龙虾美食节”“金秋品蟹节”和“稻蟹综合论坛”等相关品牌推介活动。积极组织特色农产品参展参会,提升我区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持续影响力。开展品牌打造相关培训,提升经营主体品牌意识。强化对“大通湖”公用品牌和商标品牌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出台商标、品牌保护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我区系列农产品商标专用权保护,依法打击各类仿冒、盗用商标和区域公用品牌包装标识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维护我区商标品牌的公信力。
——强力推进特色强农。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结构。持续推进低密度、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方式,促进大湖与退养精养池塘养殖方式转型。不断拓宽水产养殖品种,全面调优产业结构,大力推广高档优质稻种植和稻虾(蟹)综合种养。积极对接全市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做好“三优”工作,加快推进我区“优质粮油、生态果蔬、特色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确保每年优质粮油种植面积达30万亩(优质粮食22万亩,优质油菜8万亩)、生态果蔬种植面积达5万亩、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15万亩,其中稻蟹、池塘精养蟹面积达1万亩。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四园两带”,加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核心效益辐射,按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运作模式,依托省级优质农副产品(大闸蟹)供应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推动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提档升级。
——持续推进质量强农。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标准,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稳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精细化、信息化,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落实大通湖大米、大通湖大闸蟹等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大力开展种植业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体系健全、监管责任到位、机制制度完善、监管措施有力”的监管模式。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建设,依托农技推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持续加强全区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行政执法力度,重点对全区蔬菜、水果、水产、畜禽等开展例行监测,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覆盖面,坚决打击伪劣农资经营行为,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身份证”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对区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实行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和赋码标识并纳入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和省农产品“身份证”平台。
——稳步推进产业融合强农。加快促进加工业提质升级。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重点提升大通湖大米、大通湖大闸蟹和大通湖小龙虾等精深加工水平,打造全产业链经济。依托我区特色优势产品,在产地基础初加工基础上,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加工范围。出台积极有效的招商引资政策,引进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区。不断壮大新产业和新业态。依托沙堡洲生态水产、五门闸景观、稻田荷田观光栈道和稻虾观光栈道等资源优势,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支持冷链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全面推进大通湖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包括恒温仓库、仓储及配送中心和农产品交易市场。
——重点推进科技强农。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高效农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平安农机”创建,确保农机生产安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技术支撑。继续与湖南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合作,进一步开展试验示范,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不断提高农技队伍素质,努力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出台数字农业农村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我区数字大米示范基地建设。
——持续推进开放强农。积极实施农业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培育外贸企业,建设出口示范基地,大力推动“大通湖大闸蟹”和“大通湖大米”两大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稳步实施农业“引进来”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引进国外在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三、着力创建农业特色产业园,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着力创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持续开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三级同创”工作。做好区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认定工作和省、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创建工作。建设“基地+加工(营销)+科技”+休闲观光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万亩稻蟹(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园区建设成大通湖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助推脱贫攻坚的阵地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展示窗口。到2025年,全区力争创建一块国家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牌子,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4个,市级示范园2个,区级示范园10个。每个镇至少有1个千亩示范基地,全区有一批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
根据南湾湖基地现有种植和养殖条件,在南湾湖基地建设一个水稻、小龙虾、大闸蟹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建立一个标准的水产种苗繁殖基地,重点打造大闸蟹、小龙虾种苗繁殖基地。根据融通农发(益阳)基地管理有限公司特色资源和优势,对现有农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一个具有大通湖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品牌,集“吃、住、娱乐”一条龙特色旅游、观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生态产业园,为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的一个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园。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和监管引导,打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挥其建设产业基地、培育品牌、精深加工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加强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建设,规范合作社运营,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加大各类种养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建设力度,有效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改革。
——强化金融保险支持力度。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加强农业企业与商业银行对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防控基金,推动银行金融产品(税易贷、房抵贷、助保贷、小微快贷)支持产业建设。加强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建立健全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延伸社会化服务范围,逐步构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服务模式。到202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92%。不断拓展中介服务,不断健全农业产业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组建成立水产品产销协会、龙虾养殖协会、有机蔬菜种植协会、特种水产养殖协会、渔业合作社等水产品中介组织,形成农户、中介、企业连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与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线上服务机构合作,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
专栏1 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 |
1.智慧三农示范点建设项目: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积极探索将便民服务、信息服务等社会服务与益农信息社农产品销售相结合,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益农信息社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将便民服务、信息服务等社会服务与益农信息社农产品销售相结合,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益农信息社持续健康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结合数字农业,通过软件开发,打造区级层面农机管理信息平台,达到管理全区每一台农机,实时收集每台农机的实施工作量及实施效果,实现全区农机统一管理和调配的健全体系。 2.水产养殖科枝示范园建设工程:在沙堡洲村、铭新村、农乐垸村3处建设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园。 3.三农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项目:依托现有辖区内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的合作及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建立对应科研基地与实验室。依托省、市、区农技推广站及科研院校专业的专家团队,按批次邀请知名专家现场指导授课,区农技推广站重点抓落实,实行结对帮扶,每一名农技人员联系1-2个村,重点抓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农村专业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依托院士工作站,吸纳相关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专业人才待遇。大通湖人民政府和高校合作,提供1000亩农田,进行香稻系列品种的培育,培育适应我地种植的特色香稻品种,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新品开发。基地建设、院士专家楼建设、基地溯源及数字农业设备安装、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技术平台、数字农业控制展示中心建设。 4.果蔬科枝示范场建设项目:在农丰村、农乐垸村、芸洲子村、新秀村、河心洲村5处建设果蔬科技示范场。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和监管引导,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强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建设;推动家庭农场提质升级,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争取培育出20家以上省、市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到2家国家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整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联合体联社,由政府搭建平台,联社组织做好对农产品进行产地认证、商标注册、环保检测,打造特色农产品。推进大通湖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水产农旅示范园、优质稻产业示范园、产业融合示范园四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带动生态果蔬示范带和休闲农业示范带建设。按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运作模式,引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核心效益辐射,推动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三是贯彻落实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三级同创”工作要求,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级、市级和省级示范园。 7.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至2025年,全区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6.8万亩,包括新建与现有标准化农田提质改造。新建1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15万亩。 8.绿色循环农业加大项目:通过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加快形成一批以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种养结合的农业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规范生产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将绿色优质特色农业培育成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战略产业,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延伸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运营服务。摸索适宜水稻、大闸蟹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 9.优质水稻种植与良种推广工程:全面完成省市布置的粮食生产任务,推动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优质方面发展。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推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等优质粮食作物生产。配套建设商品粮基地、绿色认证。在全区5个镇(办事处)新建高档育秧温室大棚各一个。推广优种良种。 10.农产品品牌打造与宣传工程:创建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健全完善大通湖区农业质量检测中心,提质升级相关设备,各乡镇建设相关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保证全区农产品逢出必检。培育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主体,扎实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对可追溯农产品的监督管理,保障追溯信息完整真实;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覆盖率。推进乡村振兴品牌强农计划,统筹推进大通湖区大米、大闸蟹、小龙虾、精品果蔬等“大通湖+”品牌打造,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打造、统一宣传、统一推荐,政府牵头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产品推荐会及农博会。加大对大通湖大米和大通湖大闸蟹两大区域公用品牌的投入力度,加强品牌推介和保护;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打造模式,引导企业确立品牌战略,走品牌化经营道路。结合大通湖区水稻、大闸蟹、小龙虾、精品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打造4个及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动物(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区级检疫检验室(含动物血防)基础设施,冷链、检疫检测等配套设施,4镇基层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追溯体系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11.特色水果种植与推广工程:大力推广脐橙种植,在生态果蔬示范带新增脐橙种植面积1万亩。新建水果采摘基地8处,新建道路2.6公里,平整土地600亩,新建硬化沟3500米。 12.大水面生态养殖项目:新建一万亩设施渔业示范基地。按照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创新机制、融合发展的原则,以绿色发展为重点,探索管理运行和利益分享机制,协调渔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保护水质、适度开发、永续利用、三产融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方式及绿色产品品牌打造。全区6万亩精养池塘生态护坡、排灌系统改造、道路电力系统建设、尾水治理体系建设。 13.大通湖区标准化繁育基地建设工程: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全区改建年出栏500头以上标准化、粪污资源化规模场约20家,年出栏20万头。生猪良种繁育场:以众仁旺为核心,建设基础种猪4000头,年供种猪2万头。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建设:以原和平公司水产苗种繁育场为基础进行改造升级,打造省级良种繁育场,年产3亿尾。 14.特种水产养殖建设项目:鳜鱼、黄古、甲鱼等特种鱼类生态养殖基地建设1万亩。 15.养殖业销售体系建设工程:畜禽水产品冷链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及配套设备设施建设项目。 16.大通湖生态养蟹建设项目:以大通湖为核心,发展池塘精养、稻蟹综合等生态养殖基地15万亩、河蟹繁育基地建设2000亩,发展池塘养蟹3万亩、稻蟹5万亩。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健全销售体系,知名品牌打造。 |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创样板”的原则,结合我区七大新兴优势产业链(生命健康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生态绿色食品产业、康养旅游文化产业、航空产业、水草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产业),精准对接“长株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做强食品加工产业
依托我区工业园被授予省级食品工业集中区优势,持续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将大通湖区建成国家级生态食品加工基地。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大通湖特色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工业产业链。重点发展优质稻米、淡水鱼、小龙虾、大闸蟹、蔬菜、水果、中草药植物提取等湖区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大豆精深加工研发基地,加快开发健康营养型大豆功能性产品。加快发展功能性富硒食品、膳食保健与休闲食品,打造成为全区的优势支柱产业。形成集食品加工、物流、研发、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大型食品产业聚集区,建成重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鼓励加大研发投入,与上海海洋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发挥虾蟹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实力,重点突破龙虾甲壳素系列开发及副产物高效利用、大豆精深加工等技术难题,加快提升绿色食品深加工水平,积极开发甲壳素系列产品、新型健康大豆制品以及功能性富硒食品和膳食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塑造健康特色品牌,提高产业知名度。扩大“大通湖大闸蟹、小龙虾”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与长沙知名网红品牌“文和友龙虾馆”对接,争取形成意向合作关系,形成区域特色品牌。鼓励、支持企业积极申报认定国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引进培育多家同类的槟榔生产加工企业,形成龙头加工链,发挥项目集中、产业集聚“乘数效应”。
——大米加工业。推广虾稻精品米业加工,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向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方向延伸。以大米加工业为龙头,发展环洞庭湖100万吨优质大米加工产业及附属产业(在岳阳的岳阳楼区城陵矶、华容县、湘阴县、常德的临澧县、益阳的资阳区等地建立大米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大米加工业建成国内粮食储备基地。
——水产品加工业。强化龙虾、大闸蟹良种选育与苗种繁育,促进小龙虾、大闸蟹精深加工及甲壳素系列产品的开发。以生态水产为龙头,带动现有加工企业的发展,将大通湖建成国内最大的淡水囤养出口基地。重点抓好生态水产公司的水产品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做好螺、蚌、蚬水产品深加工。做好草鱼、青鱼深加工;扩建水产品深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醉鱼、生鱼片、鱼鳞胶、鱼酱、复合氨基酸钙等高附加值产品。做好鳙鱼深加工:以大湖鳙鱼为原料,鳙鱼头主要出口香港、内销广州、深圳等地;鱼身及鱼尾用来做鱼糜制品,主要生产鲜鱼火腿肠、鱼丸等。积极引导食品企业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饮品,解决鱼腥味难题,保留新鲜味感和营养,努力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水产食品。
——蔬菜加工制造业。重点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菜、食品馅料等产品。加强蔬菜加工产业链建设,加速“企业+基地+农户”生产链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形成,拉动与之相关的种植业及其它产业的同步发展。
——酿酒制造业。着重发展金盆香稻酒业。力争“十四五”期末,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积极发展与优势资源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国家、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推动战略支柱产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优先发展医药辅药产业。立足湖区资源优势,依托湘易康制药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医药辅料、医护用品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特色原料药和药用辅料产业,拓展高附加值医药产品和新型数字化医疗设备,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链集聚区。建成中南最大的药用辅料基地,在医药产品、中药饮片、医用护肤品开发等领域实现突破。重点发展原料药和药用辅料以及医药用中间体,鼓励加快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培育发展医疗诊断设备、植入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领域,突出发展小型医疗设备、家用医疗设备和医疗耗材,鼓励发展智能、便携式医疗器械。加快产业链招商,提升产业竞争力。重点围绕功能性食品研发、高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制定企业招商目录,重点跟踪天津、浙江等健康产业集聚地区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动向,加大招商力度,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支持优势企业设立科研工作站或协作研发中心,建立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支持企业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加强人才培育。围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若干项重大医药技术,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与国际高端人才合作,建立完善产业专业人才和专家库。依托湘易康顺利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优势,大力扶植以其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业,继续帮扶其扩大生产,不断完善好污水处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实现年产值过10亿元、税收达6500万元;积极支持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推进中医药提取物产业项目建设,2022年建成投产,建成全国生物医药原辅材料生产核心基地。到2025年末,拟建成100条药用辅料生产线,生产品种扩增到50个,实现销售产值过5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扶持新型能源项目建设,引进节能环保项目、风光互补节能项目入园;加快发展风电,大力发展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建设储能、氢能项目,继续扶持东大光伏200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确保金盆生物质发电项目为重点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利用大通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秸秆气化等新能源项目,打造全国全省绿色能源创新示范基地。
三、定向培育高成长性产业,增强园区发展动能
培育、引进一批高端装备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渗透融合,以尚雅、思创传动为基础,推进传统装备业态创新,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产业,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内优外引,壮大产业规模。支持尚雅等本地龙头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针对传动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器人等重点发展领域,制定产业招商目录,链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高地的技术、人才、资本、资源,开展补链招商。推进现有高端装备业的智能化升级。鼓励思创传动等企业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深化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高效合作,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为辅助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新型环保设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园区高端装备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装备:突出抓好新型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引进,重点引进3-5个高端装备龙头企业,同步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园区,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现有引进企业,大力发展智能电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智能家具、智能玻璃、智能医疗设备、智能电子产品制造生产。结合现有优势产业,开发研制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做大做强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尚雅汽车用品等主要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转动系零部件、悬挂系零部件;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时机,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进一批动力电池、膜电极、新能源汽车用制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进军车身控制系统、车载信息系统等汽车电子领域。
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以发展终端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和绿色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纺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支持纺织企业与湖南工艺美院等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创建工业设计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逐步发展工业机器人等现代装备,努力提高纺织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推进“两业”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纺织产业”示范工程,支持企业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促进纺织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和绿色化发展。持续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协调我省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银企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投融资券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建立缓解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纺织产业扶持力度。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境内外发达地区纺织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纺织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鼓励优势企业与境外优势资源和市场对接,投资建设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参与“双循环”,拓展网络渠道,发展在线国内外贸易。继续简化相关行政手续,支持纺织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构建绿色发展机制。构建促进纺织业绿色发展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节能和排污权交易、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体系;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性技术,以及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和制造,构建行业的清洁生产体系。推行纺织产品的生态设计,引导消费者的行为,促使其积极采用绿色消费模式。引进龙头纺织及品牌服装制造企业,形成纺织服装生态产业链。
——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应用涡流纺、喷气纺、粗细联、细络联等自动化生产设备,深入研究和推广水理连续化生产、牵切等生产工艺与技术,坚持走优质天然纤维为重点的发展之路,提升差别化多功能纤维的研发水平,发展棉麻混纺产品。加快永盛纺织提质改造,支持其5万绽中高档纱的改造升级。加大推进科技和品牌工作,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平均纱支。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工业设备。加大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线的生产。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将汽车内饰、建筑装饰、动力车的软包、建筑物防水防渗土工布、公路铁路地基布、轻质蓬盖材料胎基布、沙漠治理用纺织品、医药用高档纤维、农业及军工用纺织等附加值高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用纺织品培育为新的增长点,做大高新纤维规模,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份额。
——做大做强服装制造业。适应服装多样化、个性化、舒适性、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适销对路服装,培育服装文化,以适应市场变化为目标,创意设计为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创意设计中心,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促进服装企业生产线流程自动化、单元智能化的发展。
专栏2 新型工业化建设工程 |
1.定点屠宰场及加工建设项目:建设年宰150万只禽类草食禽类(水禽)定点屠宰,其中加工100-120万只规模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年宰10万头生猪(含牛羊)的定点屠宰场,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 2.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建设项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农畜产品优势区,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车间”“原料车间”和“粮食车间”;提升加工深度,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 积极发展水稻、水产产业精深加工业,打造全产业链经济,建成省级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示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事标准化生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3.产业强镇创建工程:沟渠硬化、道路硬化和白改黑,绿化美化。稻虾蟹田尾水处理设施建设,温室大棚建设,科普体验馆建设等,大闸蟹标准化基地扩建工程。 4.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以农业香稻米建设为依托,加快其品牌包装、商标注册、电商平台建设,加快以香稻米为代表的香稻酒等延伸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发展,挖掘金盆镇四季印象、王家坝村大溪文化、金盆农垦文化,打造金盆运河游船旅游、大东口美丽乡村、五门闸景观等第三产业的旅游文化圈。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产业集群。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等,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培育2家以上五星级休闲农庄。 |
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需求,以健全城市功能与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招商引资和本地培育为主要手段,集聚大量优秀现代服务企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生态旅游等业态,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两个层面,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建成功能齐全、服务高端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
依托浪漫洞庭湿地之旅、快乐健身康养之旅、精彩研学实践之旅等3条精品线路,以“周末游、假日游、短途游”为开发导向,做好以“林”为内涵的绿色康养旅游文章,扎实开展我区生态廊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村庄绿化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大湖生态深度游。以建设“田园生态大通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游,强化产业融合。以大通湖东岸旅游开发为主线,推进休闲农业示范带和城区“一河两岸”建设,结合四镇特色资源,融合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等产业,构筑大通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骨架。
围绕河坝镇境内的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深度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康疗养生等配套旅游价值,重点发展以餐饮、民宿、康养、采摘为主的乡村服务业,着力打造一批聚“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重点推进大通湖大湖东岸开发项目。在大通湖区大通湖湿地公园东岸,建设大通湖湿地综合服务区、农业科教扶贫区、水上垛田体验区、滨水渔港风情区、生态休闲度假区、沙堡洲美食园、康养旅居小镇、新能源科技展示馆等。推进“一河两岸”建设。对老三运河东段河道两岸进行综合整治,并开展老三运河风光带建设,逐步建设成集生态绿化、观光休闲、体育锻炼、商业娱乐于一体的中心城区风景线。
依托千山红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湖南岸、休闲渔业,加快建设商业街、星级宾馆、民宿,打造大西港村-大西湖村-大莲湖村三点一线精品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加快推进大湖南岸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建成四新运河风光带,对接大通湖区东岸旅游休闲观光带。
以野猫嘴农场为基础,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体验风光带,结合北洲子镇“知青文化”,打造以小水果带为基地的“种采”于一体的家庭亲子体验游;创新打造航空特色小镇。以通用机场为核心,发展直升机、滑翔伞(动力滑翔伞)、超轻型飞机、水上飞机及跳伞等运动项目,开展空中旅游、航拍、飞行体验、飞行培训、航空科普等,打造以飞行员培训、飞行试驾、航空科普等为基础的特色航空小镇。
以金盆龙虾节为平台,依托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金盆镇五门闸沿堤旅游观光带,以“春赏紫云英,夏品小龙虾,秋踏芦苇荡,冬观候鸟翔”的四季印象,打造以王家坝村大溪文化、金盆农垦文化,金盆运河游船旅游、大东口美丽乡村、五门闸景观等为景点的乡村旅游文化圈。
以军民融合产业园项目为基础,着力建成湖南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南湾湖军训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务员培训基地。围绕湿地公园及水草种植、渔产品养殖、光伏等产业,结合湿地科普馆、新能源科技展示馆等,在沙堡洲村建设研学旅游基地,发展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教科普旅游。
二、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
——不断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快捷运输网络,重点发展面向大型装备、特色农副产品等的专业物流及第四方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业与高端装备业、现代商贸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物流信息系统等,建立包括现货、期货、电子交易、仓储物流、全国性配送与分销等在内的多元化专业物流体系。加快市场建设,打造大通湖农产品网络在线交易平台,继续推进大华汽车货运站场等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加快推动大通湖智慧物流园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物流服务集聚区。推进食品加工物流中心、网电商物流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互联网+物流”服务模式。加快建设园区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将物流服务与资金、信息服务紧密结合,开展业态创新,探索物流方案提供、供应链管理、物流增值服务等新兴服务,提供一揽子或部分模块的物流解决方案。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作用,发展订单农业,开展农产品定制配送服务。鼓励整合利用现有物流配送资源,建设物流信息协同服务平台和共同配送中心,重点建设智能化分包转运中心、农产品包装基地、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电商农产品配送中心,建成大通湖农产品物流园,积极延伸城乡电商网点。重点打造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体验展示、资质认证、质量追溯、移动支付等配套服务,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多层次发展。引导本地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企业通过自建平台、电商服务外包实现电商化,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支持本地电子商务企业与今日头条、兴盛优选等电商合作,打造区域、同城、行业信息互通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小龙虾直销平台、服装网销基地。
——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商业性银行到大通湖落户,吸引本地及外来资本在大通湖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使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增加,银行业全面优化发展,保险业取得重大突破,信用体系日趋完善。
三、持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稳步发展商贸流通业。建设好大通湖区供销系统,重点建立健全供销社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面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服务平台。建立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等商品储备服务体系。建设好城市商业综合体,着重将常信城市广场建设成集旅游、休闲、娱乐、商贸、商住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积极推进专业市场的现代化改造。
——着重发展餐饮美食业。以大众化、品牌化为导向,着力打造大通湖水产餐饮品牌。继续举办大通湖美食节。加快建设原辅材料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形成集原料供应、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完善的产业链条。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拓宽日常服务业的形式和内容。重点发展好居家服务、养老服务、老年人健身休闲、婴幼儿照料、胎教早教、少儿上下学接送、课外看管、假期托管、兴趣特长培养、文体服务、休闲服务,深化发展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与配送、家用电器维修、家政卫生、服装制作拆洗与熨烫等传统服务项目。培育餐饮、娱乐、家政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积极拓展新型服务业。建立科技中介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市场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体。建立健全社会购买服务机制,向社会购买一批编制外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商业服务,规范发展勘查设计、工程咨询会计、税务、信用评估、经纪人代理等专业咨询服务。拓展和规范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公证等法律业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认证检测等咨询服务。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广告。深入推进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的脱钩改制,全面确立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把完善全区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快5G网络、光纤宽带、公共互联网等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不断提升关键网络能力,拓展信息化应用。从生态旅游、农业、物流等角度入手,运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建设大数据中心、信息产业园。开展科研培训,实质性促进大通湖经济发展。
推动实施数字经济赋能生态旅游产业。推进大通湖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重点建设区域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和广电网络5G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智慧生态旅游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旅游景区的安全和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对旅游景区利进行全媒体宣传推广,积极搭建文化旅游宣传平台,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数字经济牵手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创新区块链技术在大通湖特色食品加工产业中的应用,运用区块链技术理念,探索建立农产品生产决策信息系统。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将市场供需情况反馈给农产品生产者,以解决农产品生产者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构建产品溯源系统,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前端APP、数据库以及二维码标签扫描拍照等技术,构建一个农产品溯源系统。区块链技术助力农副产品流通关键环节。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两品一标”优质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交易、物配与结算三个环节。培育农产品流通区块链应用平台和项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试点,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形式给予扶持;对于建设区块链农产品交易平台、大数据储存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基础体系,以村为单位建立信息中介机构,实现农产品供给信息及时共享;在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中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发布机制;建设农产品流通监督信息体系。
第十三节 力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
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加快三产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以发改、农业、旅游、财政、科工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和统筹解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编制规划。按照“一区同建、三产融合、镇村一体”思路,科学编制全区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村级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多规合一”;各镇村差异化编制产业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形式,加大农旅融合。依托田园风光、大湖景色、特色美食等资源,打造“四季印象”,吸引游客体验、消费。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鼓励引导纺织、农产品、水产品、虾蟹加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村电商产业园,打造大通湖沙堡洲康养特色小镇,利用南湾湖基地老旧营房的特色,可以对基地公司办公楼区域内的150亩老旧营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一个红色文旅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带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真正做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湖南省三产融合示范区。
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农村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着力引育一批优质加工企业入驻,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加快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为农业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目的地打造提供“好带走”的特色农产品,打造国家重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紧紧围绕“洞庭之心”绿色发展主题,积极探索以绿色生态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模式,努力走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快速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立足大通湖区实际,把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国家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大力发展“两品一标”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扩大大通湖大米、大闸蟹、小龙虾等品牌影响力。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农业与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坚持无害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开展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以绿色、有机、健康为卖点,打造湖南农业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目的地。
三、办好旅游节会,打造运动休闲大通湖新名片
借鉴以节会促旅游、以节会促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开展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打造“大通湖”节会品牌。创新节会举办方式,持续举办好金秋品蟹节、龙虾美食节,着力提高节会影响力。积极参加或承办省、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农业等节会,借台唱戏,全面展示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强化品牌推介。以体育产业为突破,打造运动大通湖新名片。充分利用“三湘第一湖”这一宝贵旅游资源,做好以“水”为内涵的特色体育旅游文章,打造运动大通湖新名片。利用大通湖东岸环湖公路即将建设的自行车道和步道,举办自行车赛、跑步赛、徒步比赛等,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运动品牌。结合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情况,适时发展水上体育旅游。适时开展钓鱼、帆船、赛艇、皮划艇、摩托艇等水上健身休闲项目,争取举办大型国内外水上运动精品赛事。依托航空特色小镇建设,适时发展航空体育旅游,在湖面开展航空体育运动,如热气球、动力伞、飞机跳伞、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项目。
四、扩展销售渠道,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
充分发挥互联网经济的强大推广作用,落实四部委《关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电商企业等各类组织,培育大通湖区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以运营主体为核心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形成大通湖区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统一平台。加快大通湖区直播经济发展,举办“区长直播带货”活动,鼓励各电商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及个人联合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采取网红带货、网上直播、网络众筹等形式,通过组织电商企业或电商个人参加直播电商带货大赛等促销活动,带动全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进一步推动本地企业与益阳、长沙企业的消费合作,实现精准对接,探索农产品+直销店、农产品+社群、农产品+餐饮、农产品+认养等多种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相互促进,共同壮大。
第十四节 集群集聚加强园区建设,完善产业促进体系
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壮大产业集群,增强园区集聚带动效应,坚持以“抓项目、强基础、兴产业”为重点,以产业聚集带动集中区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园区平台。完善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安全、环保监管,高效整改各类问题,及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逐步理顺园区工作机制,提升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航空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省级高新创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区,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建标准化厂房150万平方米,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00-150亿元,年税收达到3-5亿元。
一、抓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将标准厂房建设作为提升园区集聚功能的重要载体,规划新建园区内配套服务设施、职工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减少企业时间成本和资金投入。抓配套完善,夯实产业集群基础。加强园区建设,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做到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完善一片,持续提升园区对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推动企业技改,加快推进部分企业进行技改。增强互补对接,重点推动工业与农业、商贸物流产业的互补对接;加强农特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种养业的互补对接;生物医药产业与中药材产业的互补对接;推动电子、食品、轻工等产业集群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互补对接。
二、抓招商引资,持续创新产业招商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横向经济技术合作。拓宽园区工业开放领域,坚持“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思路,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界限,以授让商标权、专利权、合作开发、合作生产等形式进行生产领域的联合,以资产重组、股权与经营权的转让等形式进行资本领域的融合,推动横向经济技术联合进一步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和完善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招商引资机制。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者到园区投资兴办企业。大力开展网上招商、顾问招商、企业对口招商、委托国内外专业中介组织招商等方式,积极推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引进,推进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的辐射面、高层次与成功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面向全球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大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促进园区产业与产品优化升级;通过优势资源开发,吸引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环节、研发机构和战略伙伴入驻园区参与重点产业开发,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
三、抓人才建设,着力打造园区人才高地
实施园区人力资源建设工程。优化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强高新技术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吸纳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平台,大力引进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为高端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提供资助与便利。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到园区创业。鼓励和加大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自主创新型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风险创投的投资活动,安排资金用于跟进或引导风险投资,以分担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和实施核心成果转化类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制定创新人才激励政策,主动与长株潭举办开展高端技术人才对接会,便利科研人员往来,促进科研项目合作。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创业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和激励。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和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为工业园区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对技能劳动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用工计划,根据园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符合条件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四、抓政策落实,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集群
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作为我区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实施意见;着力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倾斜。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支撑。鼓励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的特色企业。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借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引进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培育一批成长性企业的同时,重点围绕生态绿色食品加工、生命健康、新型能源、纺织等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潜力大、前景好的成长性企业。
五、抓要素保障,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加强资金保障,通过政府与市场资本合作,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因企施策、一企一策”,促进企业破解资金瓶颈。加强人才保障,广泛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合作,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用工需求。加强服务保障,形成单位联系企业机制;完善园区相关手续代办机制,条件成熟时可对入园企业组建专班全流程代办服务。加强市场保障,由区领导带队,科工、商务等部门参与,以举办参加展销会、产品推介会的方式,促进产品走出去,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的联系对接。
第五章 塑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新格局,加强城镇建设
从空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旅游发展、综合防灾等方面布局,加强城镇建设,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打造“四镇联动”发展的协调格局,部署“一心两带四园”的产业分布,带动若干个乡村振兴示范片、中心村庄、美丽乡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综合考虑大通湖区发展的要求,建设“经济活跃、社会和谐、生态宜人、文化浓郁”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的区域空间结构。
“一核”:大通湖中心城区河坝镇。举全区之力,将其打造成为大通湖垸和同心垸的中心城镇;
“两轴”:“一主一副”两条城镇发展轴线。主轴为S221沿线发展轴,贯穿大通湖区全境,是北通杭瑞高速、南联益南高速的主要通道,是大通湖区的黄金发展轴线。副轴为大通湖渔场经河坝镇至北洲子镇再至金盆镇沿线发展轴。该轴线将大通湖与漉湖相互联系,途经河坝镇,串联北洲子镇和金盆镇,是一条辐射带动北洲子镇、金盆镇发展的经济要道;
“三区”:以大通湖渔场为主包括湖体在内的湖泊发展区,承担着地方水文调节、生态承载、养殖业开发和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是典型的大湖生态保护区、水产养殖加工区和生态旅游观光区;以北洲子镇、金盆镇为中心的东部振兴区,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区域内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迈进,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纺织业为主导的地域生产体系;以千山红镇、南湾湖办事处为中心的西部发展区,充分利用当地富饶的水土资源、丰富农产品资源及独特风景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化肥和新能源产业,形成与东部振兴区、湖泊发展区差异化的功能布局。
图1 大通湖区“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
明确河坝、千山红、金盆和北洲子镇的功能定位,突出乡镇特色,加强城镇建设,打造以河坝镇为增长极,辐射带动千山红、金盆和北洲子镇四镇联动发展的协调格局。
河坝镇定位为综合性商贸中心镇:作为大通湖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区的增长极。重点依托大通湖产业园区,加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充分利用东部产业转移契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千山红定位为农贸型小镇:依托镇内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大力发展以稻虾蟹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食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贸易,逐步发展为全区的经济副中心。
金盆定位为农贸-旅游型小镇:依托镇内东洞庭湖良好的湿地景观资源,发展以稻虾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
北洲子定位为农业-工贸型小镇:依托镇内较好的农业、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做大现代物流服务业。
依托大通湖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农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特色,加大产旅融合,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区。形成“一心两带四片”的产业分布格局。
“一心”:以河坝镇综合性产业区为核心(特色创意农业、工业承接地、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两带”:S202省道沿线的生态果蔬示范带和大通湖东岸沿线的休闲农业示范带;
“四园”:重点打造金盆镇产业融合示范园、千山红镇生态农业示范园、河坝镇生态水产农旅示范园和北洲子镇优质稻产业示范园。其中金盆镇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以“产、学、创、游”融合发展为核心,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千山红镇以生态养殖、无公害蔬菜、观光休闲等为主,高标准打造大通湖大闸蟹科技示范基地;河坝镇重点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和特色水草种植,打造沙堡洲农业特色小镇,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拉长产业链,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北洲子镇重点发展生态绿色优质水稻、水果和蔬菜,打造成大通湖优质稻及果蔬产业示范片区。
图2 “一心两带四园”的产业分布
第六章 夯实便捷而高效的基础设施新网络,实现基础立区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补短强弱、增质提效、优化升级、绿色安全、改革创新五大着力点,结合大通湖区发展方向及需求,把握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形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全新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五张实体网,为大通湖区全面建设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构建内通外联的运输通道网络
全面部署和系统谋划大通湖区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多层次的交通布局,构筑现代化全新立体交通网络。铁路方面,积极争取常石九铁路走线大通湖境内,在大通湖建设客运站;公路方面,完善大通湖区干线公路路网,对外,积极推动大通湖区朝天口至沅江阳罗项目规划立项;多渠道争取资金实施S218河南线至南县通道;大通湖区至许市一级公路立项;常汨高速立项。对内,建设好S218河口至北洲子一级公路、S218河南线白改黑等;旅游公路方面,以大通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依托,建设环大通湖生态旅游公路、东洞庭湖生态旅游公路、金盆运河、塞阳运河等生态旅游公路。水路方面,实施“水运提升”战略,启动大通湖五门闸至煤炭湾四级航道项目建设及外湖千吨级码头建设;航空方面,积极推进我区通用机场建设项目,结合我区资源与特色,探索“通航+”跨界融合新模式,延伸“通航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多元化、融合化、集聚化发展。
|
图3 大通湖区“十四五”干线公路规划示意 |
二、加快与交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供优质交通服务为目的,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实施客货运场站建设工程,新建千山红、北洲子、金盆乡镇运输服务站3个,构建“城市客运枢纽站—城乡换乘枢纽站—城乡中途站”的多层级客运场站模式,打造“中心—乡镇—建制村”的多层级城乡公交线网体系;积极推动交通行业低碳发展,新建新能源城乡公交车首末站11个,沿线设充电桩200个;构建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区级物流配送中心1个,建制村物流服务点27个,实现全区物流配送100%覆盖;借助大通湖多种类交通条件,新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海、陆、空交通专业的后勤训练基地。
三、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入
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全面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农民脱贫致富以及乡村振兴提供更好保障。“十四五”期间,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其中旅游公路100公里,改建向阳闸—糖厂、金四线、千山红—六港字等农村公路,实施低标准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实现乡镇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覆盖率均达100%,乡镇三级以上农村公路通达率达100%。
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谋划重大水利项目,同时谋划好小型水利项目,围绕“洪涝防御能力全面加强、饮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用水保障能力稳步上升、河湖生态系统持续改善、节水与监管能力全面提升”五个目标进行建设。
防洪安全方面。围绕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一线大堤防洪安全为主,统筹规划临湖、通湖渍堤建设;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排涝能力提升建设及防汛基础设施建设。
饮水安全方面。对全区水厂进行改扩建,河坝镇新增供水规模10000吨/天,千山红镇新增供水规模2740吨/天,金盆镇新增供水规模3010吨/天,北洲子镇新建4000吨水厂一座,对全区管网、净水消毒设施升级改造,推进水费收缴智能化,水质检测全覆盖。远期规划建设胡子口河平原水库,作为全区地表水源。
用水安全方面。围绕重点保障粮食生产等重要领域用水需求,通过新建大通湖大型灌区及中型灌区节水建设满足农业用水需求,通过五七河补水提升工程、大通湖内湖北部引调水工程等水资源调配工程,缓解季节性缺水问题,保障提高用水效率。考虑把南湾湖基地的生活用水纳入大通湖区自来水改造范围。
河湖生态安全方面。推进藕池河疏挖、大通湖活水工程、大通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南湾湖基地的机耕道、排灌沟渠和电排升级改造建设工程。考虑对南湾湖基地北大堤7.8公里,南大堤7.35公里防洪大堤进行加固改造,通过水系连通建设,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消除黑臭水体,加快构建安全流畅、生态优美、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体系。
监测与监管方面。进一步加强智慧水利系统建设,强化数据共享与应用。强化综合执法,提升水安全监管队伍能力建设。
二、不断强化防汛抗旱各项举措
抓实防汛抗旱各项基础工作,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旱涝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细化水利、应急部门的职责,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修订完善部门防汛预案,提前开展水利工程、险工险段维修养护,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抓紧修复水毁项目建设,加强水利工程防御洪水旱灾及应急水量调度,坚决落实“五个确保”目标。
三、建立现代化水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确保完成省、市、区交办的各项任务。深入推进“河湖四乱”“洞庭清波”专项整治突出问题的整改,确保改到位、改彻底。严格落实巡河巡湖制度化、常态化要求,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利用舆论媒体,加大河湖生态保护的工作宣传,尽快形成全民参与、部门联治、社会共治的江河湖水资源保护治理的社会氛围和工作机制。持续加力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欧美黑杨清退、河湖保护能力等工作,稳妥推进小微湿地保护与建设试点,巩固矮围整治成果,严防矮围问题反弹,不断提升水生态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能力。
一、大力推动新型能源发展
加快发展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先开发利用本区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在城市配送车辆、公共用车、私人用车等领域的应用,将公共充电桩建设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围。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条件好的地区,推动建设以用户端自发自用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网络。合理发展风电,实施风能资源开发和风电场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未利用地积极发展光伏发电,立足资源,推动光伏发电产业链、风力产业链和生物质能源链等建设,建立渠道多元、网架坚强、协同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
二、加快能源产业项目建设
加大新型能源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做大做强新型能源产业。加大光伏发电布局,实施3000亩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打造省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合理发展风电,加快推进50兆瓦风电项目建设;实施大通湖秸秆生物质发电项目;实施镇区天燃气LNG瓶组站建设及入户工程,提高通气率至85%;实施电力扩容工程建设,加大农网改造升级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电网“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考虑南湾湖基地电路升级改造及电力扩容纳入大通湖区电力建设范围。全面推广农村沼气技术的应用普及率,构建集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于一体的多种能源并举的大能源格局,积极创建新型能源产业创新的示范基地。
一、加快实施宽带大通湖区战略
坚持城镇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信息化发展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等重大工程,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推动光纤入户和网络宽带光纤化改造升级。加快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光缆、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带动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优化。到2025年,全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自然村光纤通达率100%,实现全区重要公共区域高速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50%以上家庭达到200Mbps。
二、积极推进5G网络布局建设
5G技术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新基建,长沙作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5G建设全面铺开,主动加强与《长沙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对接,以“5G通信”战略为指引,面向“四轮驱动”需求,打造5G信息技术应用高地。争取“新基建”项目资金扶持,加快大通湖中心城区、三大镇区5G通信网络建设,到2025年实现5G网络信号行政区域范围全覆盖。探索一条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融合发展,机制灵活的新型智慧城镇化建设之路,实现城镇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
专栏3 大通湖交通大会战工程 |
1.高速公路:完成常汨高速(大通湖段)工程建设。 2.国省道重要经济干线:大通湖河坝至沅江阳罗洲公路、大通湖河口至北洲子公路、四季红至金盆公路。 3.农村公路:向阳闸—糖厂、金四线、千山红镇—六港字、低标准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 4.旅游公路:大通湖大湖东岸湿地公园环湖公路、大通湖大湖南岸湿地公园环湖公路、金盆河湿地公园环湖公路、东洞庭湿地公园环湖公路、东洞庭湿地公园通景公路、王家湖美丽乡村通景公路、大通湖入湖口湿地公园通景公路、锦大渔村旅游度假区通景公路、漉湖湿地公园通景公路。 5.航道:大通湖至煤炭湾航道建设工程。 6.码头:大通湖大东口千吨级码头、大通湖砂石集散中心。 7.客运站:千山红客运站(三级)、北洲子客运站(三级)、金盆客运站(三级)、公交亭和招呼站200个。 8.运货站:河坝中心货运站、金盆货运站、千山红货运站、北洲子货运站。 |
第七章 满足湖区广大群众民生福祉新需求,加强民生建设
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聚焦就业难、就医难、看病难、入学难和职业教育提升难等突出问题,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十四五”时期民生方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区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紧扣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进大通湖区人民福祉。
一、拓展领域,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大通湖区域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的配套衔接。充分发挥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在扩大就业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发展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生态环保、旅游康养等产业,培育就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完善政策,建立充分就业长效机制
以扩大就业、实现充分就业为优先目标,推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区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政策体系,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健全就业与失业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城乡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规范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裁员行为,调控失业人群时间、空间分布,缩短失业周期,合理分散失业压力,把失业率控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缓解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
三、托底帮扶,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和实现稳定就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扩大就业见习容量;完善高校毕业生到我区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抓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项目,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突出党建引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完善基础保障。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乡镇”为载体,积极放大就业援助和财政补贴政策的效应,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四、强化培训,提升知识技能竞争能力
持续抓好就业培训工作,规划期内依托培训中心,引进一家职业培训学校,负责全区的劳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养老护理区域人才统筹培养使用制度,打造“养老护理”区域性劳务品牌。鼓励、支持并规范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形成覆盖全区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体系。
五、致力民富,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
全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原则,鼓励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完善创业培训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高校毕业生(青年)创业园、农村电商孵化园等建设。扶持农村电商创业,落实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政策,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帮助更多劳动者实现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强化政府职责,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初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完善管理体制,将公办幼儿园和重新认定的普惠性幼儿园管理序列化。到2025年,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5%。新建千山红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公办中心幼儿园4个镇区全覆盖,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达到50%,其中公办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超过50%。
二、实现中小学教育现代化
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现代化。初中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全面推进农村网络联校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加速完成河坝镇中心完小扩建项目,积极谋划河坝镇中心城区第二完小新建项目,100%实现乡镇以下学校及教学点的互联网宽带接入200M以上及网络条件下基本教学环境建设。100%实现乡镇以下学校及教学点的班级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100%以上的教学班级和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学习空间并实现普遍应用。100%实现教师利用互联网络开展研修活动,灵活运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推动教学改革。
三、加大高中教育普及率
加快区一中教育园区建设,整合普通高中资源,增加容量,提高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高中办学水平,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外引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入社会资本办校,加强资源对接争取省市优质教育品牌入驻大通湖,打造一所高质量品牌名校。到2025年,我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升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加强与企业单位联系,实行订单式培训,及时了解企业单位用人需求,根据其所需人员的数量与技术种类,与企业签订合同,实行定向定员培训,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为我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初中后职业培训,主要依托职业教育中心、初级职校和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机构,探索建立农业技术学院,对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到2025年,适龄人口接受初中后职业培训的比例要达到60%。进一步加大和完善职教中心和电视大学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建设,到2025年把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全国标准化职业学校,电大工作站上新台阶。
“聚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区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 建立区域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
发挥大通湖区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作用,“十四五”期间,利用区人民医院作为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的牵头医院,打造成为大通湖区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争创三乙医院。重点发展心血管内科、普外科、肝胆外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康复理疗科、精神科、ICU等专科,设置中医科;提升医院诊治服务能力。建设医技楼,建设大通湖区医共体信息平台,包括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远程影像系统、远程心电系统、远程检验系统、信息共享中心、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医院运营和医疗业务监管、诊间结算(银医通系统)、辅助诊断、人才物管理系统。强化与市级和省级对口医院合作关系,组织相关专家定期到区人民医院坐诊,集中完成择期手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区人民医院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提升康复护理的诊疗水平,针对康复护理服务,对现有的住院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镇卫生院重点加强专科建设以及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通过与区人民医院的分工协作,大力提升基层医疗资源的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率。到2025年,全区设置镇卫生院4个,含1个镇中心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控制1.35床以内, 护理、康复病床每千常住人口0.3床;乡镇卫生院人员按每千服务人口1.4人配置。
三、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建设
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能力建设,按每万服务人口1.4人配置疾控人员,深化专业技术服务“龙头”作用。加强镇、村两级疾控工作能力建设,强化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功能。按照不同疾病防治要求,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积极开展防治工作,稳步降低大通湖区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和建设,在2023年前消除血吸虫病。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每个镇建立1-2个健康教育示范村,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教育知晓率。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规划,提升服务能力。
四、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强化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维护和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公益性质,为妇女儿童健康提供坚实保障。促进以人为本,方便广大群众,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得到加强。
五、促进医疗急救网络建设
至2025年,建成机构健全、设施配套、装备适用、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服务良好、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点三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网络联网联动、运转协调、覆盖城乡各地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全区设1个120急救中心,原则上各镇至少设1处急救站。急救站满足服务半径2-5公里,急救反应时间6-8分钟。急救站覆盖不到的区域,设急救点补充。
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补充和引进力度,多渠道培养卫生人才。到2025年,基本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基层卫生人员3.5人以上的配置目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5人和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各达到2.80人。以此为基础,分级核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三至五年内按核定编制补充卫生技术人员。
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群团组织作用,积极主动融入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去。开展老龄健康宣传教育,引进开发医养结合项目,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安宁疗护”标准病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着力增加 3 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大力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优先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一、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有计划、有步骤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逐步建立支持家庭养老的政策体系。支持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支持城乡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定期上门巡访独居、空巢老年人家庭,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按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的,通过购置、置换、租赁、调剂等方式予以配备,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城市社区全覆盖。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城镇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全覆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鼓励老年养护院、城市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各类居家社区养老机构设立固定的活动、学习场所,配备必要的文体教学设施设备,推进养、乐、教一体化,不断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支持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或低偿交由专业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团队运营。
二、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
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办养老服务功能,着力发挥托底保障和示范引导作用,优先满足失能老年人养老需求。政府投资建设和购置的养老设施、新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建并移交给民政部门的养老设施、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等改建的养老设施,均可实施公建民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机制建设,推动运营主体多元化,将乡(镇)敬老院拓展成功能较为齐全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探索近家短期住养服务模式,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整合优化现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对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全面支持,通过优化简化设立许可手续、降低准入门槛、保障养老用地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不断完善和落实民办养老机构投融资、税费、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民办养老机构在机构养老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强化健康养老服务支持
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大数据平台,提高乡镇卫生院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理念和医疗保健知识宣传普及进社区、进家庭,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和健身活动的指导。
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老年人普遍建立健康档案,列入重点人群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年至少提供1次免费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大力推进慢性病管理进社区,探索家庭护理型床位管理。鼓励居家社区养老专业化服务组织与乡镇卫生院开展签约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巡诊、健康养老宣教、慢性病管理、社区康复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设置诊疗室。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健康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支持社区医疗护理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一、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重点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和小微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全民参保数据动态管理机制,认真做好全民参保数据实时维护更新上传工作。依法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稳定推进,利用大数据分析,切实弄清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扩面的方向和底数,使参保扩面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实现法定人群全民参保。
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根据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情况,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我区基本养老保险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制定的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政策,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政策,促进人员有序流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落实职业年金制度。积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人才集合年金,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三、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不断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全面实施总额预算管理,建立“总额预算、全过程管理、合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机制。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办法,建立协商谈判机制,结合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探索推广DRGS付费。深化医药服务价格改革。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深化药品、医用耗材招标采购改革。使药品价格大幅度降下来,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等腾出空间、创造条件。坚持“两个优先”原则(即基药优先、短缺急需药品优先)切实保障基药和短缺急需药品的集中供应。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制定出台高值耗材治理改革方案,重点整顿耗材价格虚高、使用过度问题。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高值医用耗材专项治理。
四、健全失业工伤保险
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让城乡劳动者平等享受相关待遇。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等政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差别化、可浮动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进一步加强工伤预防工作,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推进完善工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劳动能力鉴定管理服务体系。
五、强化社保基金监管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加强基金监管能力建设,切实维护基金安全,加强内控建设,落实协议管理、费用监控、稽查审核责任,实施部门协同监管,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创新基金监管方式。完善智能监控机制,实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控,建立信息签字披露政策,探索基金运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激励机制,完善欺诈骗保举报奖励制度。
一、巩固发展文化事业
成立大通湖文联,逐步组建文学、艺术等协会,加快文体中心及各镇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鼓励并支持优质作品的创作。建立大通湖区农垦博物馆,开展农垦追怀等活动,充分挖掘、展示、弘扬大湖区的农垦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渔文化。以特色文化、现有人文、自然资源、特色产品等为主题,鼓励创作优美的多媒体作品、文创商品等,让大通湖成为游者心中可期盼、可走进、可回味的“诗和远方”。
二、加快文体设施建设
各镇完成综合文化站、市民广场建设,加快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切实加强镇村两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常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体育基础设施方面。千山红镇建设一个标准化室内篮球场、一个标准化足球场和一个标准化室外篮球场。充分利用“农民健身工程”,加快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使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社区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场地,开放率达70%以上。
以长沙市为切入点主动对接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业。建立1个机制,即建立健全大通湖区旅游投诉和应急协调处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建设2个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大湖东岸建设旅游咨询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在城区主干道及通往重要景区的道路设置旅游交通导引牌,打造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行3项合作,要利用“长沙人游大通湖”活动,充分挖掘、展示、弘扬大通湖区的农垦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渔文化。鼓励和引导长沙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等缔造合作关系,搭建旅游合作网上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建设4个基地,建设大通湖区农垦博物馆,开展农垦追怀等活动,加快建设大通湖全民活动中心、打造北洲子航空特色小镇、沙堡洲水草特色小镇。主动争取举办湖南省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积极创建等级景区(点)和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举办特色文旅推广宣传活动,吸引“长株潭”市民来我市旅游休闲。
三、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以北洲子航空产业园为核心,发展直升机、滑翔伞、超轻型飞机、水上飞机及跳伞等空中体育项目。利用大通湖东岸环湖公路即将建设的自行车道和步道,举办徒步、跑步、骑行等体育比赛,并形成有影响力的运动品牌。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对接沅江、南县,建成环大通湖的跑道、赛道。待条件成熟,再承接国际国内相关赛事。结合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情况,适时在水面开展钓鱼、帆船、赛艇、皮划艇、摩托艇等水上健身休闲项目,举办水上运动精品赛事。若条件允许,在湖面开展航空体育运动,如热气球、动力伞、飞机跳伞、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项目。
专栏4 民生保障重点工程 |
1.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区建设一家高标准老年福利中心。结合招商引资成果,项目选址在河坝镇红旗社区。新增床位500张,建筑面积15000平方。 2.专科医院新建工程:(1)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卫生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新建设精神病门诊住院综合楼及配套业务用房10000m2,配套附属工程和设备添置; (2)大通湖区金盆镇卫生院疫区血吸虫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新建设血吸虫病门诊住院综合楼及配套业务用房10000m2,配套附属工程和设备添置; (3)益阳市大通湖区传染病防治中心建设项目:传染病防治大楼10000m2、PCR检测实验室2000m2,配套附属工程,设备添置; (4)大通湖区卫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疾病预防控制大楼2000m2、应急医疗救治大楼4000m2、应急物资储备中心3000m2,疾控检测实验室2000m2,配套附属工程,设备添置。 3.文体中心建设项目:(1)市民文化中心:在政府南侧结合明珠酒店,建设占地8500平方的市民活动中心篮球场、健身场、文化馆等;千安路东侧,占地20000平方的市民活动中心、影剧院、会议中心、健身馆、游泳馆、文化馆等; (2)大通湖区文体中心:占地面积46.48亩,总体布局为三部分:体育健身中心,建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健身房、足球场;职工演艺中心;文化中心,建融媒体中心、图书馆、电影院、工人文化宫等; (3)乡镇文体中心:在河坝镇、北洲子镇、金盆镇、千山红镇建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分馆、文化馆文馆;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场地。 4.教育设施建设项目: (1)新建千山红镇中心幼儿园6000㎡、金盆镇中心幼儿园5000㎡、北洲子镇中心幼儿园5000㎡,室外活动场建设、设备购置;新建河坝镇托幼园5000㎡,千山红镇托幼园5000㎡、金盆镇托幼园5000㎡、北洲子镇中心幼儿园5000㎡,室外活动场建设、设备购置; (2)益阳市大通湖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教学用房(河坝镇中心完小、沙堡洲学校、北洲子镇中学、区一中图书馆、科技楼、河心洲完小,金盆镇南京湖完小,农乐完小、区二中);食(礼)堂(北洲子镇中学、河坝镇老河口学校、芸洲完小、沙堡洲学校、河心洲完小、王家湖完小、农乐完小、金盆镇庆成完小、千山红镇民和完小、金沙完小);学生宿舍(区二中、北洲子镇中学);教师周转宿舍(北洲子镇中学、河坝镇中心完小、沙堡洲学校、区二中、区一中)。 |
第八章 开创生态引领新局面,建设美丽大通湖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信念,抢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机遇,立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做好以“林”为内涵的绿色发展文章,扎实开展我区生态廊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村庄绿化五年行动计划,探索实践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切实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大通湖。
一、深化大湖水污染治理
全力推进大通湖水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河长制”的要求,持续抓好水质保护、畜禽污染防治等工作,不断改善大通湖流域水环境,确保水质总体达到IV类并持续向好。加大“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工作落实力度,开展全区河湖水面堤岸清废工作,推进样板河段的提质升级。加强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工业废水净化处理量,加强对农副食品加工业、制药业、规模畜禽养殖业等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提质改造工程,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整治,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调整大通湖区水产养殖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及时做好养殖业的水质监测和净化工作。以截污、垃圾治理、大型养殖退出、清淤清废、禁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七大攻坚战为抓手,落实“禁”“退”“清”“建”“改”“调”“治”“换”“种”等九项治理措施,全力推进大通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二、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对大通湖功能区、胜利渠功能区、胡子口功能区、大通湖洪道功能区和五七运河功能区的保护力度,把基地公司北大堤7.8公里纳入湿地保护区规划建设范围之内,严格水环境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对河道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改善传统河道治理观念,强调生态环保理念,实现水清岸洁,促进水生态恢复。推进水系清淤疏浚,疏通生态水网中的“毛细血管”,全面解决水流不动、灌排不畅及水环境差的问题,提升水体交换能力和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实施农村河塘清淤行动,按照“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原则,对农村重点塘堰、淤塞河渠进行全面清淤疏浚,进一步提高农村水生态环境。加大对生态良好湖库的环境保护,构建蓄泄兼顾、引排自如、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河湖生态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切实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加大工业企业废气监控和治理力度,推进工业聚集区实施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替代。强化生活源管理,加强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推广力度,逐步提高城乡清洁生活能源使用比重。督促中心城区餐饮企业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推进规模化餐饮企业安装餐饮油烟在线监控仪,取缔无门店露天烧烤。严厉整治燃放和垃圾焚烧行为。严格执行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禁止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销售和注册登记。科学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域,严格高排放机械监管。采取禁限行等措施,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建立施工场地管理清单,落实施工场地及运输线路的防尘措施,加强重点施工单位信息化管理。
二、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强化土壤风险管控,对土壤污染风险源采取管控措施,防范新增污染、减少污染输入、杜绝污染扩散和治理现存污染。实施土壤环境动态监控,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制度,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逐步提高全区土壤污染监测水平及监测覆盖率,实现对全区土壤环境质量科学化、精确化、差别化的监督管理和监测。着重开展农田和蔬菜基地土壤污染监测,建立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开展耕地标准化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避免污染范围扩大和污染程度的加深,维护土壤环境安全。建立健全土壤保护优先区域划分方案和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建设用地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名录管理,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三、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实施,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控。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逐步完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机构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全过程管理体系,从突发性风险、累积性风险防控两方面设计规划任务。以环境风险较高的企业为重点,提出预防性设施建设等任务;以饮用水水源等敏感受体和环境风险较高、事故频发区域为重点,针对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提出在线监测设施建设的要求,明确预警监测、预警管理机制建设等任务;以水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为目标,明确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应急队伍建设、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和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应急机制等任务。
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各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增加垃圾池、垃圾桶、垃圾车的数量,确保所有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行,完善“农户收集、镇村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和处理机制,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乡镇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氧化塘、氧化沟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改造、扩建村内外主要道路;建立公共绿地、广场、公园等休闲场所;统一布局小学、中学、医院、卫生所等公共服务场所。加快生态示范村、示范乡镇建设,以生态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充分调动全民主动参与村容村貌建设的积极性,为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力度,促进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发展。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实施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建设工程。控制、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加大对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农残监测,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以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鼓励支持施用有机肥,普及科学施肥技术。大力推进污染耕地稻草移除,控制秸秆露天焚烧,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等,实施高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严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止城镇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加强畜禽粪便及死亡动物、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禽养殖场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建立健全科学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
一、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严格抓好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工作,彻底清查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内的违规用地现象,清查无审批手续的“大棚房”。加强对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增强区域整体生态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基因的资源保护,做好现有生物天然生境、栖息地、湿地植物群落、鱼类种质资源、外来物种预防和保护工作,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完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立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打击非法捕捞,强化湿地的生态功能。全面加强生态森林、河流水文、气候环境、生物资源等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实现监测网络体系全覆盖。
二、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沟通、活化和清洁城镇水系,将其与城镇外缘的自然保护区、湿地田园共同打造一个“点、线、面”网状联接、动态稳定的绿地系统。加强湿地与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优化滨水生态系统。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化防护林改造,积极实施森林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及主航道沿线的绿化,积极建设沿路、沿河、沿湖生态保护带,合理布局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边的开敞式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镇绿化水平。充分发挥区域内“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优势,打造由森林组成的生态屏障,力争到2025年全区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5%,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
一、全面加强节能减排力度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项目,提高项目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严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全面推进燃煤锅炉(炉窑)达标整治。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同时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把好准入门槛,逐步实施投资项目能源使用后评价制度。大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实行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完善排污许可动态管理。依法关停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长期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加大企业排污监测力度、机动车尾气监测监督工作,狠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二、积极探索绿色循环发展
以绿色低碳为引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循环四大循环体系。大力开展重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企业绿色清洁生产,鼓励和引进共生、补链项目,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加强以工业、建筑业及农业废弃物为重点的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衔接,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大通湖区鱼虾蟹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及相关传统产业的企间共生耦合,实施一批重点领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
专栏5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
1.大通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大通湖环湖截污工程建设,新建河岸护坡22.5km,新挖渠道9公里,对金盆河、四兴河、老三运河、柳登河进行清淤清障处理,改造柳登河沿线6个分水控制闸,新建五七河控制闸,金盆河节制闸,实现大通湖周边生产生活水体与湖体分离。老三运河实施河道整治,排污口截污,两侧生态修复等措施,以改善其水生态环境。向阳渠、大东西沟和北干渠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渠道进行人工湿地改造,以加强和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 2.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候鸟栖息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恢复、候鸟食物补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措施,实施大通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加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和主要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完善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新建0.2万亩生态廊道、1.2万亩防护林。通过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修复0.7万亩退化林,提升2万亩森林质量。 3.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建立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培育1-2个农业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型企业,1个秸秆资源化利用企业。完成2000座农村厕所改造。实施3万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
第九章 营造全面全域开发与开放的新优势,实现改革活区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我区行政、经济、社会各领域系统化改革,“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实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创新的制度红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全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区发展战略支撑。
一、强化改革组织领导
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谋划、抓推动,紧紧抓住年度计划制定、改革方案起草及方案出台实施等关键环节,统筹推进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省市部署的改革任务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的改革任务。坚持改进工作作风,直面矛盾,压实责任,针对难点堵点问题,采取上门沟通、召开协调会议等方式加强与相关部门改革协调,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加强动态督促督办,确保改革任务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二、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制定《大通湖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梳理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对照益阳市权力清单保留和调整事项,将国务院要求取消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予以取消,有序承接益阳市下放到我区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动态调整,按照“三级四同”的原则,形成《大通湖区人民政府权力清单指导目录》,并予以公布,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推进区域内“放管服”、商事制度、“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牵引作用,把改革作为开创全区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一招”,持续向改革要动力要空间,要效益要质量,让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
三、深化医卫体制改革
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区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按照“总量控制、备案管理”的原则,对我区人民医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统筹考虑人员需求、床位使用、业务收支等情况,下发《关于核定大通湖区人民医院人员总量的通知》,依据核定的床位数和区属公立综合医院机构人员总量配备比例,核定大通湖区人民医院人员总量,事业编外人员实行备案管理。结合益阳市关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公立医院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备案人员管理等方面需做出明确要求。
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坚持政事分开、精简效能的原则,按照省委编办确定的改革路径,对事业单位职责定位、功能布局和资源配量进行系统性重塑性变革。对纳入本次改革范围内的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进行系统梳理、逐项对照,将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政职能全部划归主管部门;人员过渡登记按程序进行,顺利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对保留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重新制定机构编制方案。撤销不合理的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增强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能力。
五、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按照中央、省委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完善巡视制度,设立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机构保障。
六、坚持不懈抓细落实
建立协同机制,加强统筹联动,结合不同改革方案性质特点,明确抓落实的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对需要重点突破的堵点难点,联合涉改部门,建立专门机制推进落实,集中力量攻关,抓好跟踪问效,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加强宣传引导,及时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一、建立优化评估机制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区直各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客观评估,明确评估指标标准和分值,在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纳税、获得信贷、执行合同、政务服务、企业注销、政府采购等13项指标中进一步细化评估标准。通过深入走访和调研相关企业进行收集数据,规范评估工作客观公正开展,定期发布评估结果。同时,对第三方评估提出的问题,按照属地原则和责任主体,形成整改任务交办单,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要求各单位对号入座,认账领账,并实行挂账管理,逐项研究,逐项整改,逐项销号,以查改问题的实际成效不断提升各部门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实现政府采购项目的全过程信息公开,依法依规及时公开中标、成交结果、合同签订等信息。建立政府采购合同跟踪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向供应商支付采购资金,严禁无故拖延支付合同款项。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目录,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推进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提高政府采购竞争度和中小企业参与度。加强招投标管理,健全招投标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信用管理。规范保证金收取行为,一律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未经国务院批准的保证金项目。强化标后履约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将履约、违约情况纳入信用管理。健全招投标投诉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投诉举报受理和处理机制,实施投诉管理首问负责制。
三、优化提升政务服务
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全面推行审批服务“一网覆盖、一次办好”,实现区、乡镇、村(社区)全覆盖。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改进企业不动产登记,优化不动产登记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统筹推进“多证合一” 改革,简化企业开办注销程序,提升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化水平,实现企业登记事项全程电子化。深入推进重点项目“一次性盖章汇”审批;不断创新政务窗口服务,推广容缺后补、绿色通道、一次性告知等便利化措施,实现“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格”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进一步完善区、镇、村(社区)三级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规范各级政务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场所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实现“就近能办”。
四、创新生产保障服务
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对企业结构性、季节性用工问题加强协调对接。加强落户工业园区的企业水、电、气、讯保障相关设备设施建设,简化业务流程、规范报装收费,大幅压减时限。整合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和供水、供电等市政公用单位分散设立的实体服务窗口,设立“大通湖区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综合窗口”,水、电等相关部门在建设规划、工程报装、维护检修等服务方面为规模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在工业园区设立水、电、气、讯保障管理服务的专门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与水、电、气、讯服务企业、园区企业信息共享、工作互动、矛盾联调的工作长效机制。
五、加大融资信贷服务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的政策措施,防止对民营企业随意减少授信、抽贷断贷“一刀切”等做法,落实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通过优化工作流程、简化贷款手续、降低审核门槛,探索通过信用方式发放创业贷款,逐步取消创业担保基金反担保等方式,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推进“银税互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纳税信用信息创新信贷产品,推动税务、银行信息互联互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六、完善信用信息服务
建立完善大通湖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依法收集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用记录,以及工商管理、税务、环境保护、金融、社会保险、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等信用信息,实现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健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依托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立健全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实现“红黑名单”统一管理和联合惩戒业务协同,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依法采取市场进入限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长效机制。
一、强化招商理念
紧紧围绕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以大通湖五门闸至煤炭湾四级航道、常汨高速、航空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五门闸对接湖南自贸区岳阳片区物流集散地。坚持以调结构、补短板、强链条、促创新为方向,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汇聚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强大合力,提升大通湖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大通湖区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切实加大项目谋划对接的力度和质量,搞好与上级部门的汇报和对接,以新的考核激励办法,全面压实立项争资责任;加强对项目的包装工作,以更大的投入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每年完成新包装项目30个以上,达到能够实施层次的项目20个左右。
二、明确产业导向
把产业链招商作为主攻方向,广泛捕捉招商线索,充分利用招商推介会这一平台,用好小分队招商这一机制,巩固以商招商、乡情招商、资源招商等成果,积极开展招商活动。按照《大通湖招商引资项目调度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调度,分时段集中晾晒各镇、各部门单位的成绩单,点评问题,强化合力。聚焦我区七大新兴优势产业链,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主导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提升千山红镇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金盆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河坝镇现代创意农业示范园、北洲子镇现代农业优质稻产业示范园建设品质,进一步向率先领跑的园区倾斜项目和资金。
三、突出招大引强
着眼我区产业优势和不足,重点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及央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方法,优化招商引资举措,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引智、引技,配套服务“长株潭”完善产业链。着眼研究梳理“长株潭”城市群“溢出”产业,利用我区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生产要素等方面优势,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打造“长株潭”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一带一部”发展战略。推进湘易康、东大光伏、尚雅、思创传动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每年至少新引进1家五百强企业,力争引进签约1家外资企业,力争新引进2家以上生物医药规模企业。
四、创新招商举措
支持落户大通湖区的招商引资企业以市场换产业引项目,以贸易促投资引资金。对经济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纳税强度大的新建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策后,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并在双方签订的投资合同(协议)中予以明确。积极参加国家部委主办的相关重大经贸活动,主动参加省、市重大招商经贸平台活动和开放平台活动,扎实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和实效性。
积极开展驻点招商和以商招商、商(协)会招商。积极探索市场中介委托招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等地聘请国内外知名中介组织开展委托招商。积极整合和运用好异地商会、经促会资源,强化商会、协会和政府、园区的互动,增进交流,推进项目合作。积极促进已落地企业引进合作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积极鼓励全民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对成功引进重大项目的中介机构、商会、经促会和个人,按照《大通湖招商引资项目调度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五、优化财政扶持
修订《大大通湖招商引资项目调度管理暂行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促进作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撬动高新技术、重大项目落地。统筹使用各类财政性专项资金,建立、完善并充分发挥产业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采取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税收贡献奖励、设备补贴、物流补贴、培训资助、租金补贴、厂房代建、贡献奖励、人才奖励等方式,对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予以支持。
六、加强用地保障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园区用地并实行差别化管理,重点保障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指标;完善区级用地指标统筹协调制度。坚持通过“招、拍、挂”方式依法出让土地,积极争取“周转用地”“先用后奖”等多项措施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积极推行园区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工业弹性用地”等多种方式,保障招商项目用地;对符合政策的产业项目利用其合法存量土地的,可实行一定年限内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支持政策;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企业利用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的,不增收土地出让价款。
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本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技能劳动者学技术、比贡献的积极性,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且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十四五”大通湖区美好蓝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大通湖区政府职能转变,将人才资源调配职能进一步放权给市场,形成小政府、大市场的运行格局。强化大通湖区政府的人才公共服务职能,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从人才服务供给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利用政府采购等市场化手段,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对于具体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以社会化手段,交由市场配置。政府则以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式间接调控,使企业等用人单位真正成为人才管理的主体。将人才管理机制融入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二、建立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探索建设开放的人才资源经营服务机构,统筹推动人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著名猎头公司、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大通湖区设立合资或分支机构,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人才中介机构,健全专业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动本土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政企合作,政府推动,建立多方参与的人才工作模式。积极发展各类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推进人才服务业主体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人才调查、研究、引进、规划、培训、评价、协调交流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发挥人才工作领域智囊机构作用,用科学化、专业化手段分析和研究人才工作,为人才工作重大决策提供可靠保证,并通过加快整合各类人才服务资源,畅通人才服务渠道,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有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的智力优势,编制人才发展计划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和战略要求,指导人才工作发展。
三、完善人才建设保障机制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平台建设机制,集中力量完善平台载体结构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与全国标杆产业城市建立紧密的人才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猎头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面向全国多渠道、大手笔招揽高层次人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与国内知名院校、专业培训机构、著名集团公司与知名高校建立联盟关系,共同开展职业经理人、产业专才、资格证书等专项培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贡献、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完善人才吸引、培养、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发展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发挥市场自主配置功能
通过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和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发挥市场的人才价格机制、供需调整机制、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发挥市场人才交换功能、平衡功能、协调功能、价值实现功能、信息功能和全程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人才猎头、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规划、人才评估、人才绩效、薪酬体系、人才创业指导和服务等人才服务产业,健全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功能。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
五、构建价值成本比较体系
建立以实现企业实际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创造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价值成本比较体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明确真正的人才价值创造活动,鼓励职工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有效价值创造,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来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以顾客为导向,促使人才价值创造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顾客满意度为人才价值评判标准,以市场灵动性为人才价值创造提供条件。以公平为原则,健全人才工作创造管理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人才工作回报机制,最大限度地的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健全与市场经济相匹配培训增值机制,根据市场新的需求来对人才进行有针对性、拓展性的培训。
六、发挥企业引才用才功能
借鉴惯例,尊重进驻大通湖区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和行之有效的先进管理方法与模式,鼓励其他大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人才到大通湖区工作和发展。对于国内进驻大通湖区的企业或新创立企业,引导企业根据产权性质、特点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与全国接轨的企业用人制度,自主确定用人需求,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制定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和薪酬制度,建立科学的包括组织规划、工作分析、能力评估、优化配置、绩效考评、培训开发、生涯发展等在内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通过企业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人才的价值,使企业和人才得到同步发展。
一、建立引才机制
通过出台引才优惠政策、举办人才招聘洽谈会、组团外出招聘、“企业用人、政府埋单”等形式,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采取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等形式,聘请省内外专家,帮助我区发展优势产业,缓解人才紧缺的现状。突出产业引才,紧扣区域内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靶向”发力,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需求“双向对接”。要突出柔性引才,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采取成果转换、“候鸟式”聘任、专题服务、技术合作等方式,不断拓宽引才渠道。
二、建立育才机制
分领域制订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采取集中轮训、脱产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举行大型辅导报告会,举办科级干部轮训班,选派领导干部参加干部培训学院的学习,进一步提升理论素养,锤炼党性,开阔视野。采取“长短期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地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省、市举办的短期业务技能培训和省内外名校、三甲以上医院三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培养农业技术骨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土专家、田秀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理念,加强对产业领军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性人才队伍,并引导优秀人才向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急难险重工作一线流动。
三、建立留才机制
全面落实各项引才育才激励政策,注重用待遇留人,对引进到我区工作的研究生学历人才发放安家补助。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三个月以上的单位,以及通过考试取得硕士学位、国家统一注册认定资格的在职人员发放培训补助和奖励基金,对获得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和专利授权的单位和个人发放奖励基金。结合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发挥好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兑现“农字号”奖励基金。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广泛采取走访慰问、定期座谈、个别交流、谈心交心等方式,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才的沟通联系。积极营造奋发有为的干事环境,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机制,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有舞台”。
一、强化培训教育,提升队伍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充分整合利用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资源,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各类科技人才进行短期业务培训。重点是有计划地轮流选送专业技术人才到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学校、文化旅游单位进行中短期业务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同时,从湖南农大、上海海大、省农科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专家学者来大通湖区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辅导讲座和培训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二、强化引智引才,完善队伍结构
坚持多策并举,在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大通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积极开展人才对接活动,组织重点用人单位,以集中入校引进为主,到双一流高校开展人才对接活动,组团参加各类高端人才引进洽谈会。针对各行业专业人才不足,后续乏力等问题,加大专业技术人才招考工作力度,充分打破身份户籍限制,全方位、多层次公开选拔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选拔制度,注重从国有大型企业中选拔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层或中层以上管理岗位,有效改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三、强化服务体系,激发队伍活力
把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放在优先地位予以保证,及时足额兑现科技人才的各种津补贴。实施“大通湖区本土人才回归创业工程”,展现业绩优先、照顾基层、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一线建功立业的政策导向,鼓舞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凡业绩符合聘任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注重业绩、公平竞争的原则,聘任或享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兑现相应工资福利待遇。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设施,改善科技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消除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
以综治网格为基础,整合组织、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卫健、应急等相关部门,到“十四五”末期建成全区统一的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并完善“信息采集、案件建立、任务派遣、办理处置、结果反馈、核实结案”全生命周期,及时高效做好网格内各项工作,建立全区统一的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加速大通湖区治理现代化新进程。
一、构建法治政府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障法律法规严格实施。健全决策公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域的立法工作。健全决策后评估纠错和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政府立法机制,健全政府与人大、政协的沟通衔接和协商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公共安全保障,建立既充满活力又包容和谐的社会发展新格局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各项任务,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政府立法体制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增强公共安全保障,建立既充满活力又包容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二、推进文明执法
健全执法程序和制度,完善执法调查、取证规则。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机构清理,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健全执法保障体系。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强化执法证件管理。针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治安、劳动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加强执法监管,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建立区域、领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合理划定综合执法领域,推动执法重心下沉。
三、推进公正司法
规范司法行为,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完善防错纠错“制度链”,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冤假错案倒查问责制。推动审务、检务等事务公开制度,推广应用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实现跨部门网上执法办案业务协同。落实巡回审判、预约办案、繁简分流、远程立案等举措,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完善暂予监外执行依法公开制度。完善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公民旁听庭审、司法听证、网络司法拍卖等制度。实行涉案财物处理信息公开。加强执法联动,健全民生领域司法执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四、建设廉洁政府
继续推进干部任用、行政审批、政府工程建设、财政资金使用等领域的监督制度创新。进一步提高阳光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使权力配置更科学合理、权力运行更规范高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有效预防腐败。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以城镇社区、城乡结合部、征拆安置小区、农村流动人口集中地区为重点,分类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推进微治理创新,推进网格化管理。夯实社会理基层组织,制定推进基层参与民主协商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基层协商民主长效化机制。深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形式,继续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情沟通日等机制加快修订和制定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健全乡镇、村、企事业单位公共事务协商治理服务体系。
二、培育社会组织
积极培育发展公益志愿、社工服务、文体娱乐、协调管理等类别及复合型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规范运行、监督管理和评估评价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实施社会织扶持发展专项计划。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城市重大公共事务的工作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会工作发展保障体系,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到2025年,全区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2个,新增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13%。
三、建设和谐社区
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城乡社区下移,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动基层自治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推动形成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积极构建“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社区服务”的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城乡社区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赋予其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养老服务、法律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综合服务功能。
四、完善化解机制
加强源头预防,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探索重大突发性事件分级应急预案制度、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机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动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化调解模式。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警调、诉调、检调衔接机制。加快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加大房地产稳定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网络”建设,建设区、镇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加强“智慧安防”建设,完善“电子围墙”信息监管系统,建立网上网下维稳联动机制。推行社区矫正执法标准化管理。建设大通湖区反恐(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加强国家安全、保密、禁毒等工作,做好市民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加快建立完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领域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完善高风险领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补齐问题短板,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对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做到有备而战、战之能胜。
二、完善防灾应急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气象、地震和洪水监测预报、洪涝旱灾、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综合防御灾害能力。完善应急通信、应急物资储备、紧急交通运输、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动态化危机管理机。增强全社会应急救援动员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织密情报网络,完善对颠覆、分裂、暴恐、邪教等组织活动举报奖励制度,加强反恐装备设备、特种手段等基础设施建设,严密防范、严厉惩治恐怖活动和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三、健全消防工作体系
进一步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自下而上逐级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形势分析研判,提升隐患排查治理效能。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切实履行消防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培训职责,为消防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严格落实社会单位主体责任,不断提高自主管理水平。持续深化电气火灾、电动自行车、消防车通道等重点领域排查整治,将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初起火灾扑救等工作融入村(社区)网格化管理,严防“小火亡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宣传活动,深入推进消防宣传“七进”工作。统筹消防救援站、政府专职队、村(社区)义务消防队、企业消防等救援力量,推动各队伍融合升级,扎实做好好队员招收、经费保障、日常训练和管理等具体工作。加强消防救援能力建设,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消防指挥中心和消防训练、水域救援场馆。
四、推进食品安全与质量强区
把安全底线筑得更牢。以水产品、酒类、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等食品为监管重点,加强抽检监测。加强养老、教育、医院、旅游等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管,开展网络食品安全提升工程,加强重点单位食品信息化追溯管理和餐饮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推进“互联网+阳光厨房”建设,扎实推进“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坚决守好“舌尖上的安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加强危化品、成品油等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和专项整治,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守护行动,切实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把质量发展提得更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强烈意识,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质量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惠民为取向,持续推动质量强区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开展服务业、重要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开展诚信经营建设,打造一批交通运输、文化、公共服务、酒店餐饮等经营示范户,带动区域经营品质提升,拉动三产业发展;支撑民众消费需求,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优化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创新管理模式、改进市场销售战略,实现区域主打产品质量提升。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鼓励科技创新、发明创造,加大专利申请、授权力度,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加大“大通湖大闸蟹”地标产品、“大通湖大米”地理证明商标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保护产品质量,确保品牌美誉度,强化品牌创建申报,申报成功“大通湖大米”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大通湖小龙虾”、“大通湖小果蔬”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大通湖综合大品牌。
第十二章 形成规划引领与落地实施新保障,确保蓝图实现
为保障“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探索服务模式,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跟踪问效,落实监督考核,共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明确重要任务
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大通湖全区上下凝力将“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民生建设”和“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五项重点建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任务中的重要任务,部门之间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体现针对性,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按照新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民生发展保障有力,全面纳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二、把握时间节点
各级有关部门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把握好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齐心协力勇争先,以项目建设更大成效地推动大通湖区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重规划引领,坚持先规划再实施,不规划不实施,在规划引领下做到一治一片、一治一线,建立区级担任主体、镇级具体实施的推进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推进体系。树立项目为王意识,细化责任分工,倒排工期,严抓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高标准、高效率完成规划任务,确保项目按要求顺利推进,完成年度计划。加强各重项目的发展和重点问题管控,科学合理安排施发展秩序,强化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和安全生产关,严格落实安全规划责任制,加强规划管理培训,健全完善各项规划发展措施。
三、形成实施合力
各级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实施联动推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坚持规划管理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任务进行细化落地、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进度安排;注重实践创新,在用地保障、投资融资、工程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制度规范;强化跟踪督查,建立督办督导考核机制,切实推动工作如期完成。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推动本级财政加强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努力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一、加强项目包装储备
首先加强对接,向上对接——积极响应政策,向下对接——精准发掘亮点。一方面各单位树立资金跟着项目走,计划跟着政策走的理念,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项目包装、储备工作,关注上级政策动态,认真研学、广开思路,找准向上争取的切入点,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关心和关注我区地方和企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寻找发展契机和亮点,积极包装、争取项目。其次突出重点,提高申报入库项目质量。重点关注影响民生福祉范围广、时间久远的项目和突出地方特色、可实施性强的项目,并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对已入库的项目及时梳理,对拟入库项目分级别进行不同层次的专家评审,以提高入库项目质量,充分、合理利用资源。
二、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加强监管是确保项目有序推进的关键点,包括项目专项资金监管、项目申报程序监管和项目实施进度监管。项目专项资金监管方面,专项资金的设立、申报、分配、执行、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依法行政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运作,及时解决项目单位或个人在项目申报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项目实施进度监管方面,通过开展项目督导将责任层层压实,督促项目落地生根,督促项目单位研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目按项目申报时的预期实施,严厉杜绝钻空子,借项目扶持、优惠政策占用、浪费社会资源。
一、坚持党的核心领导
要将“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党组织内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打造一支敢闯敢干、有作为、能打仗、执行力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全区各党组织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把人民是否高兴、是否赞成、是否满意作为标尺”的工作准则,使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
二、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分明权责。建立健全政府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清单制度,明确责任内容和责任边界,形成科学定责、强化履责、严格追责的落实链条和责任体系;强化学习。及时组织政务人员认真学习上级下发相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政策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深刻认清经济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增强政府主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健全制度。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科室的各项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积极构建行政廉政建设相关机制,完善廉政学习教育、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定期述职述责等的相关制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区的主体责任。
三、凝聚公众民间力量
真正敞开大门广泛听取民众意见,群众哪些方面有意见就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哪些方面问题多、问题重就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面对任何复杂情况、任何艰难抉择,各级领导干部都强化服务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同时创造、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成长、共同发展的依存关系。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发挥各行业资源的优势作用,为“十四五”规划建设献计出力,推进改革发展,推动该规划的有效实施。
一、全力破解落地难题
借鉴“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的工作模式,开展攻坚行动,用加强部门联动、推进项目并联审批和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的方式,及时帮助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力破解项目落地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大通湖区实际,围绕“1455”发展战略,围绕“弘扬农垦精神,推动科学跨越,建设富饶生态幸福大通湖”的主题,强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推进本土产业升级、产学研合作、文商农旅融合等项目发展方式;同时,加强对外学习和交流,提升人才保障和服务质量,重点策划包装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在项目审批阶段扎实做好项目预审论证、专题研究工作以提升项目实施成功率。
二、创新项目融资模式
在融资渠道上,建议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利用新型金融工具和平台,扩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如BOT融资模式、TOT融资模式、PPP融资模式、PFI融资模式等。而“电商+92B”式借贷、奖励式和股权式众筹等网路融资方式,以及大型设备融资租赁等现代化融互联网融资方式在缓解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如金融中介话等方面均有优势,但需要注意风险防范。还可以利用民间闲散资本取得小额资金,把“沉睡的资源”变成了“流动的资本”。就企业而言,可通过引入股权融资,参加外部企业联保、联合中介机构进行合作等方式提高企业自身在融资的能力和在金融机构的信用。总之,建议持续推进政银企三方联动经济发展模式,凝聚最大化合力,不断探索和创新项目融资模式,以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三、协调解决要素问题
积极破解用地瓶颈,盘活僵尸企业存量土地,清理园区闲置土地和整治低效产业用地,及采用外“扩张”内“挖潜”和向空中和地下要土地、要效益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破解资金瓶颈,通过政府与市场资本合作,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入企宣讲政策、对接项目、扩大授信及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积极破解人才瓶颈,广泛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合作,畅通智力、技术、管理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同时应提高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积极破解环保瓶颈,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快重点行业深度治理,通过减量置换保证重点项目环境容量,积极寻求发展与环保的最佳平衡点。
一、加强人大民主监督机制建设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通湖区“十四五”规划,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了解,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完善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积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民主监督机制,对规划各项工作的落实形成全社会成员有意愿、有能力自主监督良好风气,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关心规划、支持规划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推动基层协商监督机制建设
推进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工作。进一步明确协商对象、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完善协商议题的确定制度和通报制度、协商主体的知情制度、协商意见的反馈制度。进一步推进协商常态化建设。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和创新力度,把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人事安排、重点项目建设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作为协商民主的重点内容;完善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工作,搭建协商民主的快捷平台;建立协商反馈机制和情况通报制度,落实协商结果,提高制度的权威性、长效性和执行力。政协组织完善评价监督制度。以统一明确的评价机制,对各部门、各基层单位推进协商民主情况,开展督查和指导并将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以考核促“十四五”规划落实。
三、制定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制度
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建立规划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评估办法。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实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积极做好预测、预警工作,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重要指标的跟踪分析和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组织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发展形势变化和现实需要,对规划进行及时修订。建立规划考核评价制度,依据规划目标、任务,加强对结构优化、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考评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